
(1).善政。《书·吕刑》:“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孔颖达 疏:“若令众民无有善政在於天下,则是人主不中,天亦将罚人主。” 明 刘基 《春秋明经·蔡侯郑伯会于邓公及戎盟于唐公至自唐》:“君子则曰:‘惟德可以自强。’苟有令政,则 汤 以七十里无敌於天下矣。”
(2).敬称他人的嫡妻。 明 汪廷讷 《种玉记·拂券》:“老旦:‘家中有令政么?’生:‘红鸞信尚遥。’老旦:‘既然未娶,倘若有人家要招赘,官人不知肯俯从么?’生:‘凭将快壻招。’”详“ 令正 ”。
一、基本释义
"令政"在古汉语中为复合词,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善政、德政
指合乎道义的治理措施,常形容清明政治或仁德政策。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令政德矣"的表述,强调政令需以德行为本。
敬称对方的政事
作为社交谦辞,用于称颂他人的施政举措。如《汉书·张敞传》载"足下以令政显名",此处"令政"表达对他人治理能力的褒扬。
二、词源与结构
"令"本义为"美好",如《说文解字》释"令,发号也",后引申为嘉善之意;"政"指治理事务,二字合称强调政治行为的高尚属性。该词多见于先秦至两汉文献,唐宋后逐渐转为书面雅语。
三、现代应用
当代多用于历史研究及文学创作领域,如钱钟书《管锥编》评注古史时曾引"令政"解析周代礼制。日常交流中已被"仁政""德治"等现代词汇取代。
“令政”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善政
指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治理方式。该用法源自《尚书·吕刑》的记载:“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孔颖达在注解中强调,若君主不施行善政,则会招致天罚。明代刘基的《春秋明经》中也提到“令政”与国家强盛的关系。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商鞅能令政必行”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含义。
敬称他人的嫡妻
这一用法多见于明代文献,如汪廷讷的《种玉记》中,老旦问及“家中有令政么?”,即指对方的正妻。
宋代诗词中多用“令政”表达善政理念,如邹浩的“坐令政事邈前人”;明代方孝孺的“坐令政化希华勋”则强调政治教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尚书》《种玉记》等古籍,或查阅汉典、百度百科等权威释义来源。
碑头边外表载不死国簿尉残滓赤罗翠裾寸节道俗打觑定命宝度虑方起放水丰肥古佛豪恶合杂黄篾舫货房降北校测揭榜谨僟酒提铿润棱眼连通利洒莽泱毛太纸瞢闇鹏霄平畦樵汉倾伫犬牙交错仁声日暮三江色拒觞杓伤损师弟絁绢试香罗施泽寿算讨覈通润痛咽咽外水无媿乌阑误码率五岳丈人枭健消頽枭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