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柳树上的木耳。 唐 韩愈 《独钓》诗之二:“雨多添柳耳,水长减蒲芽。”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木耳》:“柳耳,主治补胃理气。”
柳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名词,既指生长在柳树上的木耳类真菌,也因其形态特征被赋予文学化的意象。以下是具体解析:
指寄生在柳树上的木耳属真菌(学名:Auricularia spp.),属担子菌门胶质真菌。其子实体呈耳状或盘状,表面光滑,质地柔韧,干燥后收缩变硬,遇水可恢复胶质状态。因常生于柳树枯木或腐木上,故得名“柳耳”《汉语大词典》“柳耳”词条。
子实体直径通常2-8厘米,红褐色至黑褐色,背面有细绒毛,腹面光滑具脉络。湿润时半透明胶质,干燥后革质收缩。
多见于柳属(Salix)树木的腐朽树干或断枝,偶见于其他阔叶树。在温暖湿润环境中易生长,雨后尤为显著。
部分地区称“柽柳耳”(因柽柳属树木亦常见),古文献中偶与“桑耳”(桑树木耳)并提《中国真菌志·木耳目》。
在古典诗文中,“柳耳”常被赋予自然意趣的象征:
当代真菌分类学中,“柳耳”并非严格物种名,而是对柳树寄生木耳的泛称。实际可能包含:
食用性需经专业鉴别,避免误采有毒菌类。中国自然标本馆(CFH)建议:野生食用菌须由专家确认后采集。
参考资料来源
“柳耳”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柳耳指生长在柳树上的木耳类真菌。该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韩愈的诗作《独钓》中“雨多添柳耳,水长减蒲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记载其药用价值,称“柳耳,主治补胃理气”。
文学记载
唐代韩愈的诗句通过“柳耳”与“蒲芽”的对比,描绘雨后自然景物的变化,侧面反映了柳耳的生长特性(喜湿润环境)。
药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柳耳可入药,具有补胃理气的功效,常用于缓解反胃、吐痰等症状。用法为取柳树上生长的木耳5-7个煎汤服用。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分类或具体药方,可参考《本草纲目》原文或植物学文献。
阿木忽郎宝气踣卧不够参定成戒冲衞川甽祠典逮意呆子大礮点取邸将氐州第一东汉分翻山涉水法酝孤裔横大怀思皇穹恢炱夹剪舱甲历假头纠理看不起快语料球菱鉴落韵能法偏霸偏絶平起平坐匹如碁布起乐弃天启业枘凿方圆塞井夷竈山杯诗库食妖收留兽灾手轴衰息宿襟所适童子鸡托人情微命问世象斗闲居谢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