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寺主的意思、寺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寺主的解释

(1).主管佛寺事务的僧人。 东汉 时立 白马寺 ,有知事之名, 东晋 以后始称寺主。《魏书·释老志》:“重被旨,所检僧尼,寺主、维那当寺隐审。”《唐六典》卷四:“每寺上坐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共纲统众事。”《翻译名义集·释氏众名》“摩摩帝”下引《僧史略》:“详其寺主,起乎 东汉 白马寺 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 东晋 以来,此职方盛,故 梁武 造 光宅寺 ,召 法云 为寺主,创立僧制。”

(2). 宋 政和 三年,禁僧尼称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为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寺主"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从汉语词典及佛教文化角度解析,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四方面:

  1. 词源本义 "寺主"最早见于东汉典籍,本义指佛教寺院中主持事务的领袖。《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佛寺的住持",强调其作为宗教场所管理者的身份。

  2. 历史演变 据《辞源》考释,该词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完整制度,隋唐时期确立为佛教"三纲"之一(寺主、上座、维那),负责寺院日常运作与僧团管理。

  3. 职责范畴 《佛学大辞典》详述其职能包括:主持法务活动、监管寺院财产、督导僧众修学、维护宗教仪轨等,体现宗教与行政双重职能。

  4. 现代应用 当代《中国佛教制度史研究》指出,该称谓仍保留于部分汉传佛教寺院,但具体职权范围随时代发展有所调整,多与"方丈""监院"等职衔形成互补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寺主”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管理体系中的重要职务,其含义和职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

1. 基本定义与起源 寺主最初指一寺之主管,负责寺院内事务管理。东汉时期设立白马寺时,已有类似职能的“知事”存在,但直到东晋后才正式称为“寺主”。梁武帝时期,法云被任命为光宅寺寺主,制定僧制规范寺院管理,成为早期典范。

2. 唐代之前的职能体系 在禅宗改革前,寺院实行“三纲”制度,即上座、寺主、维那共同管理寺院。寺主作为“三纲”之一,主要负责日常事务,民间俗称“当家”。据《唐六典》记载,每寺设上座、寺主、都维那各一人,共同统领众事。

3. 唐代禅宗改革后的演变 百丈怀海禅师创立丛林制度后,寺院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革:

4. 宋代政策调整 宋政和三年(1113年),朝廷明令禁止僧尼使用“寺主”“院主”等称谓,此后“住持”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名称。

该词在梵语中对应“Viharasvamin”,强调寺院管理者的身份属性。需要注意的是,现代佛教寺院已不再使用“寺主”这一传统称谓,其职能由住持、监院等职位继承发展。

别人正在浏览...

白衣相变生肘腋毕昴赑匿补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涟而不妖雕歼琱辇丁香核妒能害贤燔肉缝合贡行古假好还豪望黑尾候灰荒子孱孙回形针胡人佳兵歼除简代绛缕郏室积怒卷席而居巨商句图拘畏考名责实来朝乐趣亮度詈侮挛废露滴倮灵履年满山遍野靡滥挠辞骈脇平庸歧互阙里三宗申主双桂联芳宿道提孩推整危侧武曲星骛望无忤呜嘬仙毬遐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