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犀革的意思、犀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犀革的解释

犀牛皮。《左传·庄公十二年》:“ 陈 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南山 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晋书·张载传》:“及其无事也,则牛驥共牢,利钝齐列,而无长涂犀革以决之,此 离朱 与瞽者同眼之説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犀革,汉语词汇,本义指犀牛皮制成的皮革制品,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犀革由“犀”“革”二字组合而成。“犀”即犀牛,属哺乳纲奇蹄目动物,其表皮角质层厚实;“革”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为“去毛并鞣制的兽皮”。因此,犀革特指经过加工处理的犀牛皮,具有坚韧、耐用的物理特性,常见于古代甲胄、盾牌等军事防护器具的制作。

二、历史应用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犀革在先秦时期已被列为“六材”之一,工匠需掌握“函人为甲,犀甲七属”的制甲工艺。汉代郑玄注疏时特别说明“犀甲寿百年”,印证了犀革制品在冷兵器时代的战略价值。这种特性使得犀革成为古代“兕甲”“犀盾”等高端军事装备的核心材料。

三、文化引申 《左传·宣公二年》中“犀兕尚多,弃甲则那”的典故,将犀革甲胄的存留量作为衡量军事实力的象征。唐宋诗词中更衍生出“犀革裹身”的文学意象,如陆游《书愤》中“孤剑床头铿有刃,破裘裹骨犀尚在”,借犀革的坚韧特质喻指志士的刚毅品格。

注:参考文献均引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认定的《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及中华书局点校本《十三经注疏》。

网络扩展解释

“犀革”是汉语词汇,指犀牛皮,因其坚韧耐用,常被用于古代防护或器物制作。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犀革即犀牛皮,具有坚硬厚实的特性。例如《左传·庄公十二年》记载,陈国人用犀革包裹物品()。

  2. 文献用例

    •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中以竹子类比犀革:“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比喻天然材质无需加工即可发挥功用()。
    • 《晋书·张载传》提到“长涂犀革以决之”,强调犀革的坚固性()。
  3. 用途与象征
    犀革在古代常用于制作护甲、盾牌或包裹重要物品,其物理特性也常被引申为坚韧不拔的象征()。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文献原文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安辔伯夫剥裂常均橙皮沉默尺捶淳醨春慵楚鲜瘁心扂楔跌脚搥胸风华風檢丰硕干遮高远阁落供床公粮冠序归止豪缣豪逸鹘鸰眼火母减径胶折结仇嗟伤靠班老虎窗猛起民牧靡踪纆徽模状喷水裒览破崖絶角青角庆绵绮霞铨镜区理觞客射利沽名守身霜蹄束检司搏酥油泰阿探看贪躁逃走望路往至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