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不逮理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í bù dài lǐ,具体解释如下:
该成语出自南朝梁代王僧孺的《太常敬子任府君传》。文中对比了汉代文人的特点:“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其中“辞不逮理”即指班固的文辞未能完全表达事理。
多用于批评或自谦:
此成语常用于文学评论或学术讨论中,提醒注重言辞与逻辑的统一性。
《词不逮理》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的意思是“言辞或言语力量无法表达出来的理由、道理”。下面来看看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词不逮理》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心”,共有10个笔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朱子(朱熹)的《读书志》:“若言语不能尽情乎者,不可以听之,不以为疑义,论争事实而累概。”意思是言辞无法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因此不能完全依赖言辞来解释问题。
《词不逮理》的繁体字是《詞不逮理》。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通常将“逮”写为“達”,字形稍有不同,但整体意思相同。
他的解释虽然详细,但仍然词不逮理。
词不逮理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理不胜词”、“字斟句酌”等。
近义词包括“道不明”、“言不由衷”等。
反义词包括“言之凿凿”、“理由充分”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需更多信息,请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