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贾谊传赞》:“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係单于,其术因以疏矣。” 颜师古 注:“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於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原为 贾谊 提出的怀柔、软化 匈奴 的五种措施,后泛指笼络外族的种种策略。 唐 李白 《自广平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诗:“方陈五饵策,一使胡尘清。” 王闿运 《御夷论一》:“五饵豢蔽,效于 蒙古 ,和之上者也。”
“五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外交策略,最早由汉代贾谊提出,旨在通过物质诱惑和感官腐蚀来怀柔、软化匈奴等外族势力,后泛指笼络外族的策略。以下是详细解释:
根据《汉书》颜师古注,贾谊提出的“五饵”包括以下措施:
贾谊主张通过非武力手段分化匈奴,认为“五饵”能潜移默化地使外族臣服,减少战争消耗。这一策略与“三表”(立信义、示仁爱、显才能)结合,形成“三表五饵”的完整体系,强调以文化渗透和物质诱惑实现控制。
“五饵”体现了古代中国“以柔克刚”的外交智慧,与现代软实力策略有相似之处,即通过文化、经济手段扩大影响力。但其依赖物质腐蚀的局限性也值得反思。
如需进一步了解“三表五饵”体系或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汉书·贾谊传》及《新书·匈奴》等文献。
《五饵》(wǔ ěr)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用五种不同的诱饵来引诱猎物,形容手段多样或用计谋诱敌。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比喻用多种手段引起他人的注意或吸引他人的兴趣。
《五饵》的拆分部首为一字,笔画数为六画。
《五饵》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保操篇》:“孔豹子见殷中军,语笑盈旋。曰:‘此何为者也?’曰:‘谓之五饵。’”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一种用多种手段引起他人注意的行为,后被套用为成语。
《五饵》的繁体字为「五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不同。《五饵》的古代汉字写法为「五餌」。
1. 他巧妙地运用了五饵,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2. 这个电视剧剧情曲折,运用了五饵让人们越看越着迷。
五彩斑斓、五点雨、五光十色、五花八门、五颜六色。
百饵、众饵、百般诱饵。
一饵,单一诱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