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岸帻的意思、岸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岸帻的解释

推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态度洒脱,或衣着简率不拘。 汉 孔融 《与韦端书》:“閒僻疾动,不得復与足下岸幘广坐,举杯相于,以为邑邑。”《晋书·谢奕传》:“岸幘笑咏,无异常日。” 唐 白居易 《喜与杨六侍御同宿》诗:“岸幘静当明月夜,匡牀闲卧落花朝。” 宋 陈与义 《岸帻》诗:“岸幘立清晓,山头生薄阴。” 郭沫若 《颂武汉》诗:“天堑通衢我再来,披襟岸幘嘆雄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岸帻

指推起头巾,露出前额的动作,形容神态洒脱、不拘礼节的姿态。该词属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多见于文学或历史语境。

一、释义与字源解析

二、文化内涵与使用场景

  1. 洒脱不羁的象征

    古人束发戴帻需仪容规整,“岸帻”则打破礼制束缚,体现率性自在的气质。如《后汉书·马援传》载“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后世注家多认为马援此时作“岸帻”之态,彰显豪迈气概。

  2. 名士风度的标志

    魏晋时期文人常以“岸帻”显豁达之风。如《世说新语》载谢奕“岸帻笑咏,无异常日”,刻画其处变不惊的雅量。

  3. 文学意象的运用

    诗词中借“岸帻”抒写闲适心境。白居易《喜老自嘲》云“岸帻静言明月夜”,以动作细节传递超脱尘俗的意境。

三、权威典籍佐证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为“推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衣着简率不拘”。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形容洒脱,不加修饰”的引申义。

  3.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周汛、高春明著)

    指出帻本为便帽,“岸帻”属非正式场合的随意行为,反映着装者的疏放性格。

四、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岸帻”已非常用词,但作为历史文化符号仍存于典籍研究与文学创作中,成为解读古人精神风貌的关键细节。


参考资料: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2.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
  3. 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网络扩展解释

“岸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词义解释

“岸帻”指掀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人的态度洒脱不羁或衣着简率不拘礼节的形态。这一动作常被用于表现人物的从容、豪放或超然物外的气质。

字义拆解

出处与用法

  1. 历史典籍:
    • 《晋书·谢奕传》记载谢奕在危难时刻“岸帻笑咏,无异常日”,展现其临危不乱的洒脱态度。
    • 唐代白居易《喜与杨六侍御同宿》中“岸帻静当明月夜”,描绘了文人雅士月下闲适的场景。
  2. 文学引用:
    • 清代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以“披襟岸帻”形容登楼远眺时的豪放心境。
    • 宋代陈与义《岸帻》诗“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表现清晨独处的悠然自得。

近义词与关联词

“岸帻”不仅是一种具体的仪态描写,更承载了古代文人对不拘礼节、旷达超逸生活态度的推崇,常见于诗词与史书对文人名士的刻画中。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或典故,可参考《晋书》及唐宋文人的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艾酒剥丧被火边罏比物此志燀业乘壶崇卑处堂燕鹊帝家递谢阨窘二产妇二十四诗品方袍客风砾负薪构堂感疢寡虞怀揣坏废回靶煇焕镬汤交绡静兀兀驹阴口费籁籥捞凌嵺愀立幅六衣麻肺汤命价慕羡南昌寝卧气泡磎鼠攘背让抗丧失三五之隆赡遗少是末时辰钟试官眡祲顺熟绥爰诉衷情擡头纹听朝鸡托尔斯泰瓦解忘私雾节闲聒小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