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褻瀆 ”。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夫古人所谓通达者,谓通於道德,达於仁义耳。岂谓通乎褻黷,而达於淫邪哉!”《北齐书·王晞传》:“尔后褻黷之好,遍於宗戚,所往留连,俾昼作夜,唯 常山 邸多无适而去。”《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如闻前例,各有进献,直贡章奏,不唯褻黷於朝廷,实且傍滋於诛敛,并宜止絶,以肃化风。”
“亵黩”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iè dú,与“亵渎”同义,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在佛教等宗教文献中,“亵黩”强调对神圣事物的不恭敬或冒犯。例如印光大师提到“亵黩佛经,未曾得益,先获大罪”,指随意对待经书会招致罪过。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或宗教相关解释,可参考《抱朴子》《北齐书》等文献,或查阅佛教典籍中的相关论述。
《亵黩》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对神明或庙宇进行不敬或不恭的行为。
《亵黩》的部首拆分为“亠”和“黑”,部首是指一个字中起首的那一部分。它的笔画数目为十五画,笔画是指一个字中所画的笔的次数。
《亵黩》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献《周礼·春官宗伯·大职方》中。“亵”首次出现在这个文献中,意为对神明不敬。后来,古代学者附加了“黩”作为修饰,表示更严重的罪孽。在繁体字中,“亵黩”保留了与简化字不同的复杂笔画和结构。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结构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时候写“亵”的方式是通过横画、竖画和弯曲的笔画组合而成。而“黩”则是通过左右结构与若干笔画相组合。
1. 他的行为被视为对神明的亵黩,遭到社会的谴责。
2. 神庙发生亵黩事件后,当地居民纷纷前来表达他们的愤慨。
亵渎、亵慢、亵奏、黩武、黩货、黩仇
亵渎、玷污、糟蹋、亵慢
尊崇、敬畏、恭敬、虔诚
搬场备道砭顽不得要领乘塞出荡绰裕出夷入险大气层斗齿牙对等独自孚愉改木赶即感旧狗儿年沟主官倒挂失红绣鞋后土夫人胡母僭盛兼行记别截串就命窭短觉轮开雾睹天溘丧六族罗池緑茶駡言梦魔墨幪闹表撚金旁聚彭李篇首贫乡颇眂迦穹苍齐气起死弃损群情激昂生口手爪子水锈淑郁私悖四三掏摝挽输温裕硝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