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名。在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 。池上有庙,祀 唐 代文学家 柳宗元 , 柳 曾为 柳州 刺史。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广西四·柳州府》:“ 罗池 ,在府城东,水可溉田,有 罗池庙 ,即 柳宗元 祠也。” 清 赵翼 《和立崖游虎丘》:“ 罗池 誌庙文, 孟亭 画壁影,故事倘可循,私心窃有请。”
“罗池”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
地理实体(主要含义)
罗池是位于广西柳州市的一处历史名胜,具体位置在柳侯祠东侧。该池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而闻名——柳宗元被贬至柳州任刺史期间,曾在此地活动,后病逝于柳州。为纪念他,池畔修建了罗池庙(即柳侯祠),成为祭祀场所。
成语含义(较少见用法)
在特定语境中,“罗池”被解释为比喻人多拥挤、场面繁杂的场景,如“人山人海”。不过此用法仅见于部分网络词典,且缺乏权威文献佐证。
罗池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指代一种水潭或水塘。它通常是由山泉或溪流在山谷中流淌形成的静水区域,周围常常有茂密的树木环绕,给人一种幽静、清新的感觉。
罗池的构字可以拆分为“罒”和“氵”。其中,“罒”是上部的部首,表示网罗,而“氵”是水的偏旁。该字共由9个笔画组成。
罗池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王风·凫鹥》一篇诗歌中,大约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它也是一个传统的文化意象,常常与山水田园景色相联系。
繁体字“羅池”也是用于写作罗池的汉字,在一些中文繁体字系统和书法中使用。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罗池的字形发展经历了一些变化。如西汉时期的隶书版本以及唐代的楷书版本,其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总体结构一致。
1. 整个村庄似乎都沉浸在罗池的宁静之中。
2. 她倚在罗池边欣赏着周围优美的山水风景。
1. 罗池秘境
2. 罗池山庄
3. 罗池行囊
1. 水潭
2. 清潭
3. 幽潭
1. 洪涝
2. 泥潭
3. 混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