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汉书·苏武传》:“﹝ 常惠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繫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繫,一本作“ 係 ”。 唐 杨炯 《送东海孙尉诗序》:“但当晨看旅鴈,君逢繫帛之书;夕望牵牛,余候乘槎之客。”亦省作“ 繫书 ”。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裂帛繫书,誓还 汉 恩。”
“系帛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将帛书(丝织品书写的信件或文书)系在大雁的脚上传递信息。这一行为常见于古代通信不便时,利用候鸟迁徙特性传递重要消息。
历史典故
该词源于《汉书·苏武传》记载:汉使谎称汉武帝在上林苑射中一只系有帛书的大雁,得知苏武被困匈奴某地,最终促成苏武归汉。此典故成为后世文学中“鸿雁传书”的源头。
文学应用
唐代杨炯在《送东海孙尉诗序》中写道“君逢繫帛之书”,南朝江淹《恨赋》亦用“裂帛繫书”表达誓愿,均化用此典故表达书信传递或思念之情。
相关延伸
此词现多用于历史与文学领域,描述古代特殊通信方式。若需进一步了解帛书形制或苏武故事细节,可查阅《汉书》原文或考古资料。
《系帛书》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古代士人通过写信往来交流学问、交流心情的书信。
《系帛书》拆分成四个部首:糸(细丝)、巾(巾帼)、言(言语)、页(书页)。它总共有11个笔画。
《系帛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中国古代士人将文字写在薄如绸缎的丝绸上,或者写在剪成小方块的细绢上,然后通过传递给朋友或师生来交流知识和情感。
《系帛书》的繁体写法为「繫帛書」。
在古代,「繫帛書」的写法中常用的字体为篆书、隶书或者楷书。这些字体与现代的字形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保留了字义和发音的特征。
她把思念之情写成一封《系帛书》,寄给了远方的恋人。
组词:书信、书法、文化、交流、传统、丝绸
近义词:写信、信札、书札、书函
反义词:口头交流、面对面交流
白马碑牓苄基豺鼠子炽情传流楚葛湘纱寸田大后年盗印大婶地方分权方诀芳烈放麛稾茇膏腴子弟关饷古今旱祭皓兽淮南子虎韔护筑讲古尖嘴缩腮饥毙肌腹金马禁室僦邸积泽克谐枯鱼衔索陆地莲萌庶面伤溟漠怒那平门清风子倾输任听沙背捎马子神寳蛇足食蓱顺时硕学通儒邃峻坦平天假之年外邮亡奈危逼微陋翁姑乡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