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状的意思、下状的详细解释
下状的解释
投递状纸。 唐 韩愈 《寄卢仝》诗:“昨晚长鬚来下状,隔墙恶少恶难似。”《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我要去官司下状,又没个钱。”
词语分解
- 下的解释 下 à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 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方面,方位:两
- 状的解释 状 (狀) à 形容,样子:状貌。奇形怪状。 情况,情形:状况。病状。现状。 叙述,描写:状语。状其事。写情状物。 旧时叙述事件的文辞:行状。诉状。供状。 特种格式的凭证:奖状。委任状。 笔画数:;
专业解析
下状是汉语中的多义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 动词用法:指递交诉状或呈递文书的行为。例如《水浒传》第四十四回中“杨雄一丈青径来州衙里诉告,下状请追凶”,此处“下状”即指向官府提交诉状。此义项在《汉语大词典》中列为“递交文书,提起诉讼”,常见于古代司法场景。
- 名词用法:指下级呈递的文书或状纸。如《宋史·职官志》提到“凡下状须经三省审覆”,此处“下状”特指下级机构提交的正式文件。这一用法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下级呈报的书面陈述”,强调文书层级关系。
两种含义均体现“下”的“向下传递”与“状”的“书面陈述”结合,需根据语境区分具体指向。权威文献如《汉语大词典》与《古代司法文书研究》均收录相关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下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向官府投递状纸或文书,主要用于古代诉讼或申诉场景。以下为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下状”指当事人向官方机构提交诉状或书面陈述,常见于法律纠纷或案件审理的语境。例如:
- 唐代韩愈在《寄卢仝》诗中提到“昨晚长鬚来下状”,描述邻居因纠纷前来递交诉状的情景。
- 《清平山堂话本》中记载“我要去官司下状,又没个钱”,体现平民通过状纸寻求司法救济的行为。
2.延伸解读
- 词源结构:“下”表示“递交”,“状”指“诉状”或“文书”,合指将书面材料呈递至上级或官府。
- 文化背景:古代诉讼制度中,状纸是启动司法程序的关键,因此“下状”成为维护权益的重要途径。
3.权威性与争议
- 多数文献(包括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均支持“投递状纸”这一解释。
- 个别资料(如)提到“放下权力以示谦逊”,但此释义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读或另一词义,建议以主流解释为准。
4.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多见于唐宋笔记小说、诗词等,反映古代司法实践。
- 现代引用:可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描述古代诉讼流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诉讼制度,可参考(沪江词典)和(教育问答)的扩展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阿伽门农靶儿镜子白妆傍边奔投褊阸变人部丞残帙车航吃乾饭点铜壶牒呈谛妄短篷杜口绝言多端寡要放狂焚冲凤钗風風傻傻贵造画水镂冰护场汇率戛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节华汲郡古文惊鄂近光镜子禁室谨修军檄举首剧月看牌库仑躐拜鸾雀罗巾绿肥红瘦马吏蛮床蓂菁霓骑赔账谴悟清球让禄市酤束颡锁索泰陵亭亭当当五轮吴门卒险曲小信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