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书·党锢传序》:“ 汝南 太守 宗资 任功曹 范滂 , 南阳 太守 成瑨 亦委功曹 岑晊 ,二郡又为謡曰:‘ 汝南 太守 范孟博 , 南阳 宗资 主画诺; 南阳 太守 岑公孝 , 弘农 成瑨 但坐啸。’”谓为官不办事只坐啸画诺而已。后以“啸诺”喻为官清闲,无事可做。 宋 苏轼 《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因和前篇呈公济子侔二通守》:“坐令老钝守,啸诺获少休。”
“啸诺”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啸诺”由“啸”与“诺”组成: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党锢传序》,记载东汉时期汝南太守宗资、南阳太守成瑨将政务委任给下属(如范滂、岑晊),自己仅“坐啸画诺”(闲坐吟啸、签署文书),不亲理政事()。后以此典故代指官员清闲无为、不理实务的状态。
多用于古代诗文或历史评论,含一定批判色彩,暗指官员失职。例如:
宋人诗云:“坐令老钝守,啸诺获少休。”()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后汉书》典故细节或苏轼诗句背景,可查阅、6等来源。
啸诺(xiào nuò)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它由“口”和“讠”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6画。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一个传统的汉字。
在繁体字中,啸诺是「嘯諾」。它的意思和简体字是一样的,只是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字中,啸诺的写法稍有不同。它是一个会意字,由“口”和“言”组成,表示出口发声的动作,同时含有许诺的意思。这种写法代表了古代人们对声音力量和诺言的重视。
以下是一些例句,帮助理解啸诺的意思:
1. 他在山顶发出一声啸诺,回应了伙伴们的呼唤。
2. 他们交换了啸诺,表示彼此的信任和承诺。
组词:啸叫、大啸、啸声、郭沫若(著名作家,啸诺是他的别名)。
近义词:呼唤、叫喊、吹响。
反义词:沉默、静止、不言。
嗌喉板官薄片焙茗碧芰拆裂车蛤臣司床母喘息之间祠监粗粮箪食瓢饮丹雪顶括括定名黩乱二鸿改修告谴皋薮个人伤害鬼戎骨刻河隍活动健决结爱棘木之下剧辞邋级略知皮毛恋豆裂壤零栗砻淬隆基乱心露宿买佣泥头派送辟池品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浅拙青霞志穷壤山岅慑气视同儿戏诵美宿露损夺文婪武嬉闻一知二我的一家无媒斜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