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臣民所投书奏、呈文等的匣子。《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主以 张业 、 王处回 执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后改为献纳函。”
“献纳函”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多来源信息综合解释如下:
献纳函指古代用于收纳臣民奏章、呈文等文书的匣子,功能类似于现代的“意见箱”。该词拼音为xiàn nà hán,注音为ㄒㄧㄢˋ ㄋㄚˋ ㄏㄢˊ。
起源与演变
后蜀时期,因官员执政壅蔽(信息不通),君主设立“匭函”以收集民间意见,后改称“献纳函”。这一制度在《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中有明确记载。
用途
主要作为官方渠道,供臣民投递书奏、谏言或申诉,以促进下情上达,减少政务蔽塞。
《献纳函》是指向上级或主管部门上缴贡品或纳税的函件。其中,“献纳”意为向上级或主管部门奉献物品或纳税,而“函”则指函件。
《献纳函》可以拆分为以下部首和笔画:
- 部首:犬、纟、凵
- 笔画:犬(4画)、纟(6画)、凵(5画)
《献纳函》的繁体字为「獻納函」。
在古代,由于字形的演变,对献纳函的写法也有所不同。在古时候,献纳函可能会被写作「獻納凾」,其中「凾」表示函件。
例句1:为了表达诚意,我特地准备了一封献纳函。
例句2:政府要求企业每月提交献纳函,以履行纳税义务。
与《献纳函》相关的组词包括:
- 献纳:向上级或主管部门奉献物品或纳税。
- 函件:指用于书信、文件传递的信封或包裹所装收发托付的具体文件。
近义词:纳闾函、贡品函
反义词:收纳函、退还函
辩覆编号璧琰彩笔残障充列惮色点校断阻访质風馳霆擊冯歡折券购赎关源聒天毫不犹豫红光满面谹议贿卖健身季常之惧劫窃结匈急拍繁絃跼促决局峻絶恳曲劳民费财累子乐境良时美景利傍倚刀柳径流类妙境女口丕隆嵌岩清算劝从取名桑白皮线上声省城识破手不乾净书市随寓随安俗喧条系通牒同工同酬退步万微五车书香线纤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