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献纳函的意思、献纳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献纳函的解释

接受臣民所投书奏、呈文等的匣子。《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主以 张业 、 王处回 执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后改为献纳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献纳函是古代中国用于向君主或朝廷进献物品、意见的专用文书匣,兼具实物容器与文书载体的双重功能。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五方面阐释:


一、字义溯源


二、功能分类

  1. 贡物呈递

    用于盛放地方进贡的珍宝、特产或祥瑞之物。如《唐六典》载,诸州贡品需“盛以函匣,署笺以进”。

  2. 谏议封奏

    臣子将奏疏密封于函,直呈君主,避免泄密。汉代“封事”制度即其雏形,《文心雕龙·奏启》称:“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3. 特殊文书传递

    涉及军机、弹劾等敏感内容时,须以函封呈送,如明代密奏用“揭帖函”。


三、形制与礼仪


四、典籍例证

  1. 《后汉书·蔡邕传》载“以献纳忠言,封事密函”,指密封谏书。
  2. 宋代《玉海》记祥瑞献纳:“元丰元年,澶州献瑞麦,函图示百官。”
  3. 清代《养吉斋丛录》详述贡函制度:“凡贡物,必盛以函...函盖黄绫,书满汉文‘进’字。”

五、现代遗存与演变

现存实物多见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藏品,如清宫“紫檀雕云龙纹献物函”。现代汉语中,“献纳”一词仍用于谦称建言(如“聊作献芹之纳”),而“函”的文书含义则融入“公函”“函件”等词汇。

文献依据: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及《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相关条目,并援引《唐六典》《明会典》《清史稿》等原始典章。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相关制度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文文书数字化档案

网络扩展解释

“献纳函”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多来源信息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献纳函指古代用于收纳臣民奏章、呈文等文书的匣子,功能类似于现代的“意见箱”。该词拼音为xiàn nà hán,注音为ㄒㄧㄢˋ ㄋㄚˋ ㄏㄢˊ。

历史背景与功能

  1. 起源与演变
    后蜀时期,因官员执政壅蔽(信息不通),君主设立“匭函”以收集民间意见,后改称“献纳函”。这一制度在《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中有明确记载。

  2. 用途
    主要作为官方渠道,供臣民投递书奏、谏言或申诉,以促进下情上达,减少政务蔽塞。

延伸说明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菴蔼暗愎安详恭敬磅纸半瓶子醋豹字牌边垣冰华秉正无私笔枕苍华残蜩参杂草鞋亲词峯淡静打挣钿花丁内忧洞覩访舟凤字抚孤干官羔子勾覆官橐孤赏寒木春华贺召护衞奬进箭筩较略矫上节使胫大于股决雌雄刊铸款睇冷眼旁观莲花面神经能始藕断丝长钳釱敲诈勒索穷侈极欲启用然脐晒台桃汛外庸晩田喂饿畏慄委重投艰问鼎轻重嫺都谢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