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言行不合社会的准则和规范;没有德行。《左传·闵公二年》:“无德而禄,殃也。”《国语·晋语九》:“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史记·龟策列传》:“渔者利其肉,寡者贪其力,下为不仁,上为无德。”
(2).指无德行之人。《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鬼神不顺无德,灾殃将及吏人,朕甚惧焉!”
(3).不用感恩。《管子·明法解》:“以法诛罪,则6*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则6*民受赏而无德也。”
(4).见“ 无德而称 ”。
(5).见“ 无得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无德汉语 快速查询。
“无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不具备高尚的品德或道德败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字面与核心含义:
引申义与语境用法:
近义词与反义词:
权威参考来源:
(重要说明:由于未能检索到可直接引用的、权威在线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网络版)关于“无德”词条的有效且稳定的公开链接,以上来源仅列出权威出版物名称。建议读者查阅这些权威词典的纸质版或通过可靠的学术数据库获取最准确的释义。)
“无德”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无德”指缺乏道德修养,言行不符合社会准则和规范的人或行为。其核心在于强调对道德准则的缺失,如《左传·闵公二年》提到“无德而禄,殃也”,警示无德者获取利益会招致灾祸。
社会规范层面
指个人行为违背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例如损人利己、背信弃义等。
《国语》中“哀无德,不哀无宠”进一步说明,古人更重视道德缺失而非物质匮乏。
哲学延伸
在《道德经》中,“无德”被解释为偏离“德”的基本属性。例如“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指若行为仅停留在形式而失去道德本质,则仍属“无德”。
分类与关联概念
与“失德”“缺德”等词不同,“无德”更强调根本性的道德缺失,而非暂时或部分的道德瑕疵。
“无德”既是对个人品行的否定评价,也蕴含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准则的重视。其内涵从具体行为规范延伸至哲学思辨,需结合语境理解。更多古籍原文可参考《左传》《道德经》等文献。
鼇鼻叭儿百盏倍多边垂摈斥长髯主簿禅祚插羽初秋翠駮村驴灯心绒跌脚绊手斗而铸兵段疋恩眷二坊冯生弹铗分国讽习浮麋榦世功成不居宫娥归禾珩黻翰墨筵河臣隺料猴巴崽子僭立兼权尚计监知机衡经界霁雾孔北海联华烈光遛达漫漭密接难活盘琴扑挞墙屏骑虎三闾大夫三秦圣海失脚司过繀车擡策洼隆旺月详尽橡皮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