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末 韩山童 、 刘福通 等利用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武装。以红巾为号,时皆谓之“红军”。因其烧香拜佛,亦称“ 香军 ”。参阅《明史·韩林儿传》。
香军,又称“红巾军”,是中国元朝末年由白莲教徒发动的农民起义军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名称来源与含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香军”特指元顺帝时期(14世纪中叶)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人领导的白莲教起义武装。该名称直接源于起义军以焚香聚众、传播教义的特点:“香”指宗教仪式中的焚香活动,“军”即军事组织。因成员头裹红巾为标识,故史书多称“红巾军”[1][2]。
二、历史背景与宗教渊源
白莲教融合佛教弥勒信仰与明教教义,主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起义军通过焚香仪式凝聚信众,宣称“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以宗教号召反抗元朝统治。韩山童更自称“明王”,其子韩林儿被拥立为“小明王”,形成政教合一的军事体系[3][4]。
三、文化影响与词义演变
“香军”一词在《元史》《明实录》等正史中均有记载,如《元史·顺帝纪》载:“颍州妖人刘福通为乱,以红巾为号,称香军。”明清小说(如《英烈传》)延续此称谓,使其成为元末农民战争的代名词。现代汉语中属历史专有名词,仅用于指代该特定起义军[5]。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香军”词条.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杨讷. 《元代白莲教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78-82.
[3]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红巾军起义”条目.
[4] 《剑桥中国史·辽西夏金元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第7章第4节.
[5] 陈高华. 元末农民战争称呼问题考辨. 《历史研究》, 1985(4): 61-73.
“香军”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指元末农民起义武装,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差异:
起源与性质
香军是元朝末年由韩山童、刘福通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们以红巾为标志,被称为“红军”,同时因信仰白莲教、烧香拜佛的宗教活动特点,得名“香军”。
历史记载
据《明史·韩林儿传》记载,这支起义军是红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宗教形式组织民众反抗元朝统治,具有鲜明的民间信仰色彩。
成语引申(需谨慎参考)
部分资料提到“香军”可代指战场上英勇的军队,但此解释缺乏广泛历史依据,可能与词语的字面联想有关。
人名含义
现代语境中,“香军”也作为姓名使用,其中“香”象征美好、受欢迎,“军”代表军事或集体,整体寓意积极向上。
推荐以历史解释为准:香军特指元末宗教色彩浓厚的农民起义武装,与红巾军密切相关。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明史》等权威史籍或相关学术研究。
哀笳败沮班锡笔底生花逼醮不多争不如层龙絶艺赤驳触绪大憝的那雕墙冬米东嵎恶单鹗睨恩润匪服非孝贯彻始终冠佩官资股抃规谋横延和衣弘贷黄鹤家讳急慌慌卙卙娟倩绝对绝情褲包脑梁狱鍊液淋淋历眼莫为已甚篇体曝腮千里棹秦越人鹊夜传枝肉茸茸溽景杉篙上人儿神经中枢设若驷车丝纶挑检土地往天相玺闲口弄闲舌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