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冠佩 ”。
亦作“ 冠珮 ”。1.指古代官吏的冠和佩饰。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魏文帝<游宴>》:“月出照园中,冠珮相追随。” 宋 苏辙 《次韵姚道人》之一:“他年解冠佩,共游无边疆。”
(2).指官吏。 宋 范成大 《昼锦行送陈福公判信州》诗:“ 汉 家 麟阁 多王侯,冠佩相望经几秋。” 清 顾炎武 《十庙》诗:“復见十庙中,冠佩齐趋蹌。”
(3).妇女用的帽子与佩饰。 元 郝经 《天赐夫人词》:“负来灯下惊鬼物,云鬢欹斜倒冠佩。”
“冠佩”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官吏的冠与佩饰
指古代官员穿戴的正式冠冕及佩戴的装饰物,象征身份与礼仪。例如南朝梁江淹诗句“月出照园中,冠珮相追随”,即描绘官吏冠佩的庄重场景。
代指官吏群体
因冠佩是官员的标志,故可引申为官吏的统称。如宋代范成大诗云“汉家麟阁多王侯,冠佩相望经几秋”,即以“冠佩”指代朝中官员。
妇女的帽饰与佩饰
此义项使用较少,多指女性服饰中的头冠与配饰()。
“冠佩”既可指具体的官员服饰,也可象征官吏阶层,偶用于描述女性装饰。其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多见于古典文献与诗词。如需进一步例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冠佩》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戴在头顶和脖子上的装饰物。
《冠佩》的部首是“冖”和“亻”,其中“冖”是冠的部首,表示与头有关的意思,而“亻”是人的部首。
根据《康熙字典》,《冠佩》共有12画。
《冠佩》来源于古代汉字的演变,最早出现在金文中。
在繁体字中,冠的部分被写作“冠”,佩的部分被写作“佩”,整体保持了相同的意义。
根据《说文解字》,古时候的《冠佩》是这样写的:冠字的木字旁写作“又”,并且“佩”字的少字旁写作“巾”,最初的意思是“以巾絢修飾”。
1. 他戴着华丽的冠佩参加了宴会。
2. 妈妈将她最喜爱的冠佩交给了我。
1. 冠冕:指戴在头顶的华丽装饰物。
2. 佩剑:指悬挂在腰间的剑。
1. 首饰:指戴在身体各个部位的装饰物。
2. 钗环:指戴在头发上的装饰品。
素装:指没有装饰和附属品的简单服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