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孝治的意思、孝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孝治的解释

《孝经·孝治》:“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后用“孝治”谓以孝道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闢玄闈以阐化,寝鸣鐘以体国,翼亮孝治,缉熙中教。” 宋 欧阳修 《皇太后还政议合行典礼诏》:“刑於四海之风,必务先於孝治,惟是事亲之礼,盖存有国之规。”《清史稿·礼志五》:“ 顺治 十六年,左副都御史 袁懋功 请举祫祭,以彰孝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孝治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指以孝道伦理为基础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治国方略。其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义溯源

孝(xiào)本义为“善事父母”(《说文解字》),引申为对长辈的敬顺;治(zhì)指管理、安定。二字合成“孝治”,即通过推行孝道实现国家治理。《汉语大词典》明确定义为“以孝道治理国家”。

二、理论体系

  1. 家国同构机制

    儒家主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强调家庭伦理可延伸至政治秩序。孝子必为忠臣,形成“移孝作忠”的政治逻辑(《孝经·广扬名》)。

  2. 治国实践纲领

    《孝经》明确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模型,要求统治者“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孝经·天子章》),通过自身孝行示范教化民众。

  3. 社会整合功能

    汉代推行“举孝廉”制度,将孝道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汉书·武帝纪》),使孝治从伦理观念转化为国家治理工具,维系基层社会稳定。

三、历史实践

西周时期“宗法制”已蕴含孝治雏形,汉代董仲舒将孝道纳入“三纲五常”体系,使其成为封建社会核心治国理念。唐宋以降,《孝经》被列为科举必考经典,孝治思想深度融入法律(如“十恶”罪中的“不孝”条款)与教育体系。

参见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孝治”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以孝道为核心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理念。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源自《孝经·孝治》篇,原文记载:“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其核心是以孝道作为治国准则,通过家庭伦理的“孝”推及社会与国家治理,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

  2. 核心理念

    • 由家及国:将子女对父母的孝心延伸为臣民对君主的忠诚,如《孝经》提出“以孝事君则忠”。
    • 教化功能:通过倡导孝道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例如宋代欧阳修曾强调“刑于四海之风,必务先于孝治”()。
  3. 历史实践

    • 汉代推行“举孝廉”制度,将孝行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
    • 南朝梁代任昉在《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中以“翼亮孝治”赞颂执政者()。
    • 宋明清时期,孝治思想进一步融入法律,如“不孝”被列入“十恶”重罪。
  4. 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中,孝治也被引申为通过家庭美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如查字典释义所述“以良好家风推动社会进步”。

需注意,这一概念具有历史局限性,其强调的等级观念与现代平等思想存在差异,但孝文化中的敬老尊亲等内涵仍具现实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百虑攒心拔类超群苞谷冰言不计不赏之功参杂蹭戏长虹长嗟翅翮驰湍凋残禘郊东风过耳恩同父母二弦扼杀恶作仿生学風狸扶危翼倾割包翦缕跟底绠縻海市黑了恨恚鉴局借问禁急金鑪九背向六边形例行差事轮环沦飘马店抹岸母气鲵鲐排风槃槃匹力扑六平谈漆面琴弦秋坊阒其无人三十二天生扢揸世戚双凫司应唯命是从无等双小调踃馺小乐府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