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兀者的意思、兀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兀者的解释

(1).断去一足的人。《庄子·德充符》:“ 鲁 有兀者 王駘 ,从之游者,与 仲尼 相若。” 成玄英 疏:“刖一足曰兀。” 唐 杜甫 《入衡州》诗:“寡妻从为郡,兀者安堵墙。” 清 曹寅 《瑮亭》诗:“兀者为之泣,墨者异所悲。”

(2). 金 元 两代对 松花江 下游直到 黑龙江 下游及 精奇里江 南北、 乌苏里江 东西从事渔猎和采集的许多不同族属部落的泛称。 兀者 以捕捉貂、鼠、水獭、海豹、鹰鹘等为生,养狗驾拖床,善造船。 元 设“管兀者吉烈迷万户府”进行统辖。 明 代习称为 野人女直 。 清 代有各种以“窝集”命名的部落,即指 兀者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兀者”是汉语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古代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字义解析 “兀”在《汉语大词典》中本义指物体高耸突出的状态,引申为“光秃、残缺”,如《说文解字注》强调其“高而上平”的特征(来源:汉典http://www.zdic.net/z/1e/js/5143.htm)。

“者”为代词,多用于指代特定状态的人或事物,如《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标注其具备指代功能(来源:国学大师http://www.guoxuedashi.net)。

二、词义演变 “兀者”最早见于先秦典籍,特指受刖刑(断足)的残疾人。如《庄子·德充符》记载:“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此处“兀者”即指刑余之人(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zhuangzi)。

唐代后词义扩展,可泛指肢体残缺者,如柳宗元《天说》中“兀者安其室”,指残障者安居的状态。

三、文化象征 该词在古籍中常承载哲学隐喻,庄子通过“兀者”形象表达“德充于内而形残于外”的思想,强调精神超越肉体局限的理念。此用法成为后世文人探讨人性与道德的重要典故。

网络扩展解释

“兀者”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基本释义:断足之人

“兀者”最初指被砍断一只脚的人,常见于先秦文献。例如:

二、历史族群含义:金元时期的部落泛称

金元时期,“兀者”被用来泛称松花江至黑龙江下游的渔猎部落,特点包括:

  1. 生活方式:以捕捉貂、鼠、水獭等动物为生,擅长造船和养狗拖运。
  2. 行政管辖:元朝设“管兀者吉烈迷万户府”管理,明代称“野人女直”,清代则以“窝集”命名相关部落。

其他争议性解释

个别资料(如)提到“兀者”形容身材高大者,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后世误读或方言演变。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出处或更多历史背景,可参考《庄子》、杜甫诗集及金元史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晻曀暴伉暴谑不定方程揣说出班赕税迭翮度古奋首妇姑勃豀辅卫棡鼓曲骾骨勾死人股肱郡鼓姬鹤凫河魁鸿盘假合街镇鸡眚絶力口中蚤蝨魁脍来弗及流精龙榻緑房偻句盲雨眊瞭鄳隘米家山模堇目次啮雪吞毡泥封排镩气夺亲和力权媢麴部尚书三白酒三声扇面神父绳量折损双趺双歌俗不可医外公公误差雾结烟愁先识贤孙狭浅戏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