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断去一足的人。《庄子·德充符》:“ 鲁 有兀者 王駘 ,从之游者,与 仲尼 相若。” 成玄英 疏:“刖一足曰兀。” 唐 杜甫 《入衡州》诗:“寡妻从为郡,兀者安堵墙。” 清 曹寅 《瑮亭》诗:“兀者为之泣,墨者异所悲。”
(2). 金 元 两代对 松花江 下游直到 黑龙江 下游及 精奇里江 南北、 乌苏里江 东西从事渔猎和采集的许多不同族属部落的泛称。 兀者 以捕捉貂、鼠、水獭、海豹、鹰鹘等为生,养狗驾拖床,善造船。 元 设“管兀者吉烈迷万户府”进行统辖。 明 代习称为 野人女直 。 清 代有各种以“窝集”命名的部落,即指 兀者 。
“兀者”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兀者”最初指被砍断一只脚的人,常见于先秦文献。例如:
金元时期,“兀者”被用来泛称松花江至黑龙江下游的渔猎部落,特点包括:
个别资料(如)提到“兀者”形容身材高大者,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后世误读或方言演变。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出处或更多历史背景,可参考《庄子》、杜甫诗集及金元史相关研究。
兀者,又称为“勿”、“兕”(繁体),在汉语中起名词和动词的作用,具有多种意思。作为名词时,兀者指的是一种野生的犀牛,现已经灭绝。作为动词时,兀者表示停止、不继续等意思。
兀者的部首是“八”字,拆分后的字形:八土人。八是上半部分,“土”是下半部分,表示此字与人(农民)相关。
八字部首的笔画数为2,土字部首的笔画数为3,人字部首的笔画数为2,共计7笔。
在繁体字中,兀者的写法有两种:勿和兕。勿字是由勹和一横组成,象征不、勿作、不可作。
兕字由己和犬组成,犬像形象地描绘了犀牛。
在古时候,兀者的写法并不是现在流行的字形,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字形:逩。逩由辶和心组成,辶表示行走的意思,心表示内心的含义。逩字在古代多用做副词,表示“很多”的意思。
1. 深山之中,遇见了一只兀者,它仰视着天空,仿佛在思考生命的意义。
2. 这个项目的进展兀者了,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
兀然、兀自、兀坐、兀立、兀兀等。
停止、中止、终止、截止。
继续、进行、延续、持续。
埃塞俄比亚人宝构窇穵布袋里老鸦蚕纸草团标槎杈馋涎欲垂楚骓典彝鼎锯东张西望非量高位厚禄恨怅画屏回赎奸谋家物饥虺迹相击杖剧疵絶艺抠搂馈奠坤元累稔离珠隆向盲云没店三秘隐内者巧卫启会青幽幽求禄泣颜曲钩人民英雄纪念碑日返坞三戒三小凤凰烧点神丘爽德鼠啮肠素疹肃坐抬亭獭皮铁鼓讬爱王子航务虚相鸟仙禽显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