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dless;ceaseless] 即“无已”,不停止,不得已
无已人,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1).不采用。《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6*体?” 郑玄 笺:“此二菜者,蔓菁与葍之类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时,有恶时,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叶。喻夫妇以礼义合,颜色相亲,亦不可以颜色衰弃其相与之礼。” 唐 无名氏 《灌畦暇语》:“ 老圃 曰:‘ 尧 舜 之事,不可以不察也。无以则有如 秦 之 二世 矣乎。’”
(2).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 周 ,无以告我先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李 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覈究。” 唐 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 清 侯方域 《于谦论》:“推其意,以为非我发之,而我又非秉钧者,天下无以专责之也。”
(3).不得已。《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对曰:‘ 仲尼 之徒无道 桓 文 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朱熹 集注:“以、已通用。无以,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无以汉语 快速查询。
"无以"是一个文言色彩浓厚的汉语虚词结构,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主要用于书面语或固定表达中。其核心含义及用法如下:
"无以"表示"没有可以用来……的东西"或"没有办法……",强调因缺乏必要条件而无法实施某种行为或达到某种状态。
结构解析:
整体可直译为"没有用来……的凭借",引申为"无法""不能"。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1382页。
表示缺乏条件或方法
例1:无以应对(没有可以用来应对的方法)。
例2: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感激的情绪,无法用言语表达)。
来源:《汉语大词典》(网络版),"无以"词条。
固定搭配"无以复加"
释义:达到极点,不能再增加(程度已到极限)。
例:他的傲慢已无以复加。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1390页。
文言句式"无以为……"
例:无以为报(没有可以用来报答的东西)。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第一册,第210页。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强调"没有积累,无法达成目标"的因果关系)
来源:中华书局《荀子译注》,2014年版,第8页。
"无以"的本质是"无+以(工具/方法)",通过否定手段或条件,表达行为实施的不可能性。其生命力源于文言传承,在现代汉语中承担凝练表达与强化否定功能,常见于成语、书面语及正式场合。
“无以”是汉语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含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表示“没有办法”“无从”“不得已”,强调因缺乏条件或手段而无法实现某事。例如: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
常翻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后接动词或动词短语。例如:
现代汉语中的延伸
可表示“无法用言语/行动表达”,如:
搭配 | 出处/例句 | 含义 |
---|---|---|
无已(同“无以”) | 《孟子·梁惠王上》:“无已人,则王乎?” | 不得已的情况下 |
无以成学 | 诸葛亮《诫子书》:“非志无以成学” | 没有志向则无法完成学业 |
无以覈究 | 《颜氏家训》:“乍闻无以覈究” | 无法查证 |
可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进一步查阅例句和用法。
帮助尝麦成日成夜村倈痤赘呾蜜丹晖访实飞枊飞谋荐谤風鑑风紧风闸恭姜构恶珪组衡短论长黄踯躅豁情湖州滩簧价款玑琲矜峻纪颂口条临深履尾离实鲤庭留连胧朣乱臣贼子毛羽渺视末尾磐石骈词僻淫倩朗樵薪乞惆怯红怕黑亲览秋刷荣军瑞龙脑三经山吹身历其境诗主顺风数一数松院踏晓桐布同德统而言之巍卬温泉无尚湘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