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胥的意思、扶胥的详细解释
扶胥的解释
见“ 扶苏 ”。
词语分解
- 扶的解释 扶 ú 搀,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搀扶。扶正。扶老携幼。 帮助,援助:扶养。扶植。扶危济困。 用手按着或把持着:扶梯。沙发扶手。 姓。 .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胥的解释 胥 ū 古代的小官:胥吏。钞胥。 全,都:万事胥备。民胥然矣。 蟹酱:蟹胥。 姓。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扶胥”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词汇,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根据权威古籍及辞书考证,其主要释义如下:
一、古代战车上的屏障/盾牌
- 释义:指古代战车上用于防卫的屏障或大盾牌。
- 文献依据:
- 《周礼·夏官·司戈盾》:“及舍,设藩盾,行则敛之。”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藩盾,盾可以藩卫者…今谓之‘扶苏’。” 此处“扶苏”即“扶胥”的异写或同源词,指车上可收放的防护盾牌。
- 《释名·释兵》:“盾…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须盾”之“须”与“胥”音义可能相关,指隆起的大盾。
- 《诗经·大雅·常武》:“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郑玄笺:“敦,当作屯…陈列其兵于淮水大防之上。” 虽未直指“扶胥”,但描绘了战阵场景,此类屏障常用于军阵防护。
二、地名(今广州黄埔区扶胥古港)
- 释义:指古代广州重要的外港,位于今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一带,珠江出海口(古称“扶胥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 文献依据:
- 扶胥口/扶胥镇:
- 南宋《岭海名胜记》及后世方志明确记载此地名,因地处扶胥江(珠江一段)入海口而得名。
-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地语·南海祠》:“南海神庙…在波罗江上…故庙与江皆以波罗名…其曰波罗庙者,亦犹白鹭洲之类也。或曰庙在扶胥之口。” 明确指出南海神庙(波罗庙)位于扶胥口。
- 历史地位:
- 唐宋时期,扶胥港是广州外港,朝廷在此设“扶胥镇”,为市舶司管理海贸的重要据点。《宋会要辑稿》等史料记载其作为商船云集、海舶出入的繁华港口。
- 南海神庙(波罗庙)作为历代帝王祭海、祈求航路平安的场所,见证了扶胥港的兴衰,是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象征。
三、辅助、扶持(较少用)
- 释义:“扶”意为扶持、帮助;“胥”有“相”、“皆”或语气助词之意。组合可引申为辅助、扶持之义。
- 文献依据:
- 《诗经·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郑玄笺:“胥,相也。” 此处“胥”作“相”解,与“扶”组合可意会为“相辅”。
- 《尚书·太甲中》:“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 孔传:“胥,相也。” “胥匡”即相互匡扶。此用法虽非“扶胥”连用,但体现了“胥”的核心含义。
“扶胥”的核心含义有二:一是古代车战中的防护用具(藩盾);二是广州历史上著名的海港地名(扶胥口/扶胥镇)。后者因南海神庙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而更为今人所知。其“辅助”义项相对少见,需在特定语境下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扶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词义解析
- 扶:意为扶持、扶助,表示帮助或支持。
- 胥:可指百姓、人民(如“民胥然矣”),也可指古代小官吏(如“胥吏”)。
组合后,“扶胥”的核心含义为扶助百姓,多用于形容领导者关心民生、支持弱势群体的行为。
-
同义词与关联词
- 与“扶苏”相通,如《周礼》中提到的“藩盾”在汉代被称为“扶胥”,指代兵车上的防御工具。
- 在历史记载中,“扶胥城”是辛德忠烈帝为纪念太傅聂成所建,象征“扶助”之意。
二、使用场景与延伸意义
- 社会关怀
常用于赞美关心民众福祉的领导者或政策,例如:“为政者当行扶胥之道,以安百姓。”
- 历史与军事
在军事语境中,指代古代兵车的防御装置(藩盾),如《周礼》中“设藩盾,行则敛之”。
三、其他解释与争议
- “胥”的多样性:部分资料提到“胥”可指“蟹酱”(如“蟹胥”)或副词“全、都”,但此类用法与“扶胥”关联较弱。
- 权威性差异:高权威来源(如、4)侧重“扶助”本义,低权威来源(如)补充了军事用途的细节,需结合语境判断。
“扶胥”的核心意义是扶助百姓,既可形容人文关怀,也可指代古代防御工具。需根据具体文献或语境进一步区分其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爱窝窝逼蹴步兵草褐纯儒倅廨村正大手笔德问德意志人堤堤对角线幡伞风泪眼丰屋之过敢则是更调跟挂怪异观察海男子黑冒鸿序侯牏花点慧俊活气荐新夹庾解救继祀集邮决战壼术凉声廉堂连响廉约龙鳞座梦往神游靡然向风暮雨鸟星贫獘洽人青黄沟木青径庆士秋浦群众关系书传伺机韬发天宫体知屯蹶否塞晚霞伟晔緼奥潚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