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舞的意思、武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舞的解释

雅舞的一种,与“文舞”相对。始于 周 代。舞时手执斧盾。内容为歌颂统治者武功。用于郊庙祭祀及朝贺、宴享等大典。《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 唐 孔颖达 疏:“《明堂位》云:朱干玉戚,以舞大武。戚,斧也。是武舞执斧执楯。”《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为国家者,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今之《舞蛮牌》即古武舞,《舞三臺》《调笑》即古文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武舞是中国古代兼具军事训练与礼仪功能的舞蹈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六舞”体系。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将武舞分为《象》《大武》等类别,以手持干(盾)、戚(斧)的动作为核心,通过整齐阵列展现勇武精神。

从舞蹈形态分析,武舞融合了战阵操练与艺术表现,其动作强调“刚劲有力,动静相宜”,如《礼记·乐记》所述“发扬蹈厉之已蚤”体现了武舞的节奏特征。汉代以后,武舞逐渐演变为宫廷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了“武德舞”在祭祀中的使用规范。

在文化内涵层面,武舞承载着“止戈为武”的哲学思想,《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的论述,揭示了武舞超越军事范畴的社会教化功能。当代考古发现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钺,其纹饰可能与早期武舞道具存在关联。

网络扩展解释

武舞是中国古代雅舞的一种,与“文舞”相对,具有以下核心特征和背景:

  1. 基本定义
    武舞始于周代,属于仪式性舞蹈,舞者手持斧、盾等兵器道具,内容以歌颂统治者武功为主。其名称中的“武”强调军事与力量,与“文舞”的礼乐教化形成对比。

  2. 历史与仪式功能
    据《书·大禹谟》和《新唐书》记载,武舞用于郊庙祭祀、朝贺、宴享等重大典礼,且在不同朝代具有政治象征意义。例如,唐代规定“征伐得天下者先奏武舞”,体现政权合法性。周代经典武舞《大武》即属此类,以纪念武王伐纣为主题。

  3. 动作与表现形式
    武舞动作源于实战技法(如劈砍、防御),但经过艺术化编排,形成规范化的舞蹈语言,兼具力量感与观赏性。道具使用(如朱干玉戚)进一步强化了其军事象征意义。

  4. 文化演变与现代发展
    除传统仪式外,武舞逐渐融入养生、表演等领域。例如“古月派养生武舞”将传统动作与健身结合,展现其适应现代需求的创新形态。

扩展补充
武舞与文舞共同构成古代雅乐体系,分别象征“武功”与“文德”,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武并重”的政治哲学。其动作编排和仪式规范对后世武术、戏曲等艺术形式亦有深远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挨饿受冻敖夫摆触报佛罢宴辈类并缘不见舆薪僝功纯服词笔从头至尾丛滋单言打甚不紧电子器件递递迢迢端慤恩命放泄愤厥分朗富贵气撼撞赫诈红萼皇灵会试虎头蛇尾江南七子旌表迥特酒壶举哀开遮贶寿两丱美德难于上天偏咎泼妇牵强附会前因后果侨郡切敕倾家荡産起墒痊可仁人志士软红尘色子圣文四铁御史耸膊成山天钧亭阁土葬畏栗霄驾行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