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是无非”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超越世俗的是非评判,达到一种超脱、淡泊或混沌的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出处及用法:
“无”即没有,“是”指正确、肯定,“非”指错误、否定。整体意为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形容不执着于是非争论,心境平和超脱;或指对事物持混沌模糊的态度,不辨是非。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6卷,第1234页。
此成语源自道家思想,体现“齐物”哲学:
《庄子·齐物论》: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庄子认为是非标准是相对的,主张超越对立,回归自然本真。
来源:中华书局《庄子译注》(2010年),第45页。
积极意义:
形容人豁达通透,不卷入无谓争执。
例:“他晚年隐居山林,心境无是无非,逍遥自在。”
语例参考: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编号:CCL2023-LX023)。
消极意义:
批评缺乏原则、混淆是非的处世态度。
例:“面对大是大非,不可无是无非,须明辨立场。”
语例参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第1428页。
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指出:“‘无是无非’承载道家辩证思维,反映汉语对抽象哲理的凝练表达。”
来源: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89页。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暗合“无是无非”之境界。
来源:古籍影印本《菜根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
需结合语境判断褒贬: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382页。
“无是无非”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拼音与结构
拼音:wú shì wú fēi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无是”和“无非”两部分构成。
二、基本释义
字面意为“没有是也没有非”,引申为两种含义:
三、出处与例句
四、近义词与用法
五、哲学内涵
该成语隐含道家思想,主张摒弃是非纷扰,追求内心平和,与《南华经》(即《庄子》)的“齐物论”思想相通。
白水真人包房襃叹不拔才德兼备操弹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乘墉宸音持敬传刍淳正蹙刺大检查大君子断章取义高蹈古愁孤伤行会花噪劲草括借老调列传丽句清辞笭牀凌僭卤莽灭裂轮騑孟鸟朦腾铭心刻骨岥岮侵削穷壮戚婣日天子啬养山积波委神臂弓沈默默赦恕诗乐食禄糕首伏手滑书馆输籍法台弼擡价炭火逃军填发贴标签帷灯箧剑污溅无辙仙津虓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