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诗乐的意思、诗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诗乐的解释

指合乐的诗歌。《汉书·武帝纪赞》:“协音律,作诗乐。” 梁启超 《渊实君译中国诗乐之变迁与戏曲之关系》:“ 清 承 明 旧,专用八股。八股之为物,其性质与诗乐最不能相容,是此学所以衰落之原因一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诗乐”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配乐演唱的诗歌,特指中国古代《诗经》所配的音乐。它体现了诗歌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古老传统。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诗: 指有韵律、可歌咏的文体。《说文解字》:“诗,志也。从言,寺声。” 即表达心志、情感的韵文。
    • 乐: 指音乐、乐曲。《说文解字》:“乐,五声八音总名。” 泛指由不同音阶和乐器构成的艺术形式。
    • 诗乐: 两字结合,意指为诗歌(特指《诗经》)所谱写的乐曲,或泛指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强调的是诗歌的可歌唱性和音乐性。
  2. 历史渊源与专指:

    • 在先秦时期,“诗”常特指后来被编订为《诗经》的诗歌集。这些诗歌在创作和流传之初,大多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即“诗乐一体”。《墨子·公孟》提到:“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这表明《诗经》的篇章可以通过诵读、弦乐伴奏、歌唱、舞蹈等多种方式表现,其中“弦诗”、“歌诗”即指“诗乐”。
    • 因此,“诗乐”一词常特指《诗经》所配的古代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祭祀、宴飨、朝会等仪式和场合。
  3. 演变与特点:

    • 孔子曾对《诗经》进行过整理,并可能对其音乐也进行了规范。《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强调了孔子时代《诗经》与音乐的紧密结合。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经》的音乐部分(乐谱)逐渐失传。汉代以后,人们主要学习《诗经》的文本(歌词),其音乐部分难以复原。朱熹在《诗集传序》中也感叹:“声则凡为乐者皆可用也,若其辞则未有不通义理而可以感人者…然其声之邪正,亦未易以遽辨也。” 这反映了后世对“诗乐”中音乐部分失传的遗憾和对诗歌本身义理的重视。
    • “诗乐”的特点在于其“声文合一”,即优美的歌词(文)与和谐的音乐(声)相辅相成,共同表达情感、教化人心。《礼记·乐记》深刻地阐述了音乐(包含诗乐)与人心、社会的关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诗乐正是这种由心而生、感物而动的艺术形式。
  4. “诗乐”一词,从字面看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体。在汉语词典学和历史文化语境中,它核心指代的是中国古代《诗经》篇章所配的乐曲,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体现。其本质特征是诗歌文本与音乐旋律的有机统一(声文合一),主要用于仪式和教化。尽管其原始音乐大多失传,但“诗乐”的概念深刻反映了中国早期文学艺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特点,并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如乐府、词、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引用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诗乐”是一个融合诗歌与音乐的艺术概念,其含义可从历史、文化、艺术形式等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义

诗乐指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尤其指中国古代《诗经》中可配乐演唱的诗歌。在广义上,也泛指具有音乐韵律美的文学作品或现代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创作。


二、历史背景与核心内容

  1. 《诗经》与诗乐的关系
    《诗经》305篇诗歌均能配乐演唱,分为三类:

    • 风:各地民歌,反映民间生活(如《关雎》《蒹葭》);
    • 雅:贵族宴饮、朝会乐曲,分大雅(祭祀)、小雅(礼仪);
    • 颂:宗庙祭祀乐歌,庄重肃穆。
  2. 历史记载
    《汉书·武帝纪赞》提到“协音律,作诗乐”,说明汉代已重视诗乐结合。朱熹《诗集传》进一步分类解释其音乐功能。


三、文化意义


四、相关争议与演变

梁启超曾指出,明清八股文与诗乐的艺术性相冲突,导致其衰落。现代学者则重新挖掘诗乐传统,探索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应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经》音乐分类或具体诗乐作品,可参考《汉书·艺文志》或朱熹《诗集注》。

别人正在浏览...

熬熬版刺裁可尝麦超转冲销出榜此属短句方陈拊絃更好闺闼果若虾蟆抱桂核理画荻回绝鹘起骄放鸡不及凤捷剟进饭就抚酒生橘浦居孀苦战了不成励世历筭乱机毛毛楞楞媚世耐何骈沓皮实强词夺正潜骸窜影浅庸崎岠起葶拳曲圣论守身耍赖水壶司马称好邃穆叹吁突险韦裤无边舞扇无足轻重小耳朵小岘宵月谢刘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