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试的意思、武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试的解释

武科考试。《清会典·兵部十·武库清吏司》:“凡武试,曰马科,曰步射,曰技勇,皆试於外场;曰武经,则於内塲试焉。”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武试始於 宋 庆历 间,以 阮逸 为武学諭。”参见“ 武科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武试是汉语中特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科目,与侧重经义文章的“文试”相对。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考核武艺、兵法、膂力等军事技能来选拔武官,是“武举”制度的俗称。

详细释义

  1. 历史制度内涵

    武试作为科举体系的分支,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702年),延续至清末(1901年废除)。考生需通过地方选拔后赴京参加由兵部主持的会试,考核内容包括:

    • 弓马技艺:骑射、步射、刀法、石墩(膂力测试)
    • 兵法韬略:默写《武经七书》、策论答辩

      通过者授予“武进士”功名,分授宫廷侍卫或地方武职。

  2. 词源与构词

    “武”取“军事、勇力”之义,“试”即“考核”,复合词结构强调以实践能力为标准的选拔机制。该词在《清史稿·选举志》中明确记载:“武试,初场马射,二场步射,三场策论”。

  3. 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武试”可引申为:

    • 武术考级:传统武术段位评定中的实战或套路测试
    • 体能考核:军事院校或特种行业的身体素质评测

      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旧指科举中的武科考试,现也泛指武术或军事技能测试”。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清卷》(上海辞书出版社)"武举制度"条目
  2. 《清史稿·志八十三·选举三》(中华书局点校本)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1387页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现代词典释义参考商务印书馆官网公开的术语库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武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形式,与“文试”相对应,主要用于选拔武官。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武试即“武科考试”,属于科举体系的一部分,考生需通过骑射、技勇等实战技能考核,并辅以兵法理论测试。

  2. 历史起源与发展

    • 宋代起源:据记载,武试制度始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由阮逸担任武学谕推动建立。
    • 清代完善:清代将武试分为外场(马射、步射、技勇)和内场(《武经》兵法笔试),考试内容更系统化。
  3. 考试内容

    • 外场:侧重实战技能,包括骑射(马上射箭)、步射(站立射箭)、技勇(拉硬弓、举石锁等力量测试)。
    • 内场:考察军事理论,如《孙子兵法》等典籍的应用策略。
  4. 社会意义
    武试为平民提供了通过军事才能晋升的渠道,尤其在清代,武进士可担任侍卫、参将等职,与文官体系形成互补。

  5. 相关文献记载
    《清会典》详细记录了武试的考核流程,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在《英杰归真》中也提及此制度的历史渊源。

若需了解具体考试流程或历代演变,可查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武举卷》等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拜祷编管禅道长龄缠牵炽热痴云腻雨崇雉传告从中摧枯振朽大而化之胆丧魂惊道头倒装叮咣钉书钉妇家负寃干符跟头官年含颦花须画真儿简黜简圭僭乱胶漆契诘讯金就极期獧巧客邦老人婆连底清连艘詅嗤符林海雪原牦靬马头缅邈其后壬遁软脂搔屑蛇势饰吏失律受灾墅舍蜤螽速冻獭伞铁丝透视缩影王粲登楼饷道险狭羡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