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獠徒的意思、獠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獠徒的解释

打猎的人。《文选·曹植<七启>》:“獠徒云布,武骑雾散。” 李善 注:“《説文》曰:‘獠,猎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獠徒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 核心释义:

    • “獠” 在古代汉语中,最初指夜间打猎的行为(《说文解字》:“獠,猎也”),后引申指一种凶悍、粗野的状态或面貌(如“獠面”指凶恶的面貌)。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獠”也用作对中国古代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需注意此用法具有时代局限性)。
    • “徒” 指同一类的人、党羽、手下或随从。
    • 因此,“獠徒”合起来,主要指那些面貌凶恶、行为粗野或性情凶悍的人及其同伙、随从。它常用来形容或指代一群被视为野蛮、未开化或具有威胁性的群体。其核心含义侧重于“凶悍之徒”、“野蛮的部众”或“粗野的党羽”。
  2. 历史语境与用法:

    • 该词多见于古代史书、笔记小说或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述被中原王朝视为边鄙、未服王化的南方或西南方少数民族群体及其武装力量,或指代啸聚山林、行为暴戾的匪寇之徒。
    • 例如,在描述古代边疆冲突或叛乱时,史书可能会用“獠徒”来指称那些反抗朝廷统治、被官方视为野蛮凶悍的地方部族武装。如《魏书》卷一百一《獠传》中记载的獠人活动,虽未直接使用“獠徒”一词,但后世在描述类似群体时可能借用此概念。(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
    • 它也用于形容某些小说或戏剧中面目狰狞、行为残暴的反派角色及其手下。
  3. 词义演变与辨析:

    • “獠徒”一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主观评判色彩。其中“獠”字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原文化中心视角下对周边族群的认知(有时带有歧视性)。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此词,仅在研究历史文献或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会遇到。
    • 在使用和理解时,需注意其潜在的贬义和历史背景,避免在现代语境中简单套用。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獠”的解释,也侧重于其作为狩猎行为的本义和引申出的“凶恶”义。(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解字注》)
    • 它与“蛮夷”、“番寇”等词有相似的使用语境,但“獠徒”更强调其群体的凶悍性和作为“徒众”的集体性。

“獠徒”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指面貌凶恶、行为粗野凶悍的人及其同伙、部众。它主要用于历史文献和古典文学中,常指代古代被视为野蛮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武装或啸聚山林的凶悍匪徒,带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主观评判色彩。现代汉语中已罕用,理解时需结合其历史文化背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时,如王钟翰主编的《中国民族史》等著作,会涉及对历史上被称为“獠”的族群及其活动的客观分析。(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民族史》)

网络扩展解释

“獠徒”一词的释义存在两种不同角度的解释,需结合语义演变和文献用例综合理解:

1. 原始含义:指打猎的人
这一解释主要源于古籍文献的直接引用。例如《文选·曹植〈七启〉》中“獠徒云布,武骑雾散”,李善注引《说文》称“獠,猎也”。“獠”字本义为狩猎(尤其是夜间狩猎),如《管子·四称》中“獠猎毕弋”,因此“獠徒”最初指代参与狩猎活动的群体。

2. 衍生含义:贬义指凶恶残暴之人
随着历史发展,“獠”被用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泛称(如“夷獠”),逐渐带有文化偏见色彩。此时“獠徒”演变为贬义词,用于形容野蛮、不讲道理之人。这一用法常见于明清小说,如《水浒传》中多将山野盗匪称为“獠徒”。

语义演变逻辑
两者的关联可能源于古代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的刻板印象:因部分族群以狩猎为生,其生活方式被曲解为“未开化”,最终“獠徒”从职业称谓演变为带有歧视性的负面词汇。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需注意历史语境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鲍嘉被单备録本政表诉镖行不自禁禅数伧人出水芙蓉麤袍粝食打胡旋黨權大前天顶槅端敏方雷氏烦急风闺盖天格范鬼气搳拳混交胡梯挟义截杀旧酒徒跙踏具言昆鸡连日嘹朗烈度列列森森峛崺马士鸣嘤南拳破军杀将愆候挈搐切嘱茄子庆室气嘘嘘衫褃讪侮闪眼世室势幸数理逻辑殊数桃弓荆矢体育运动退换柝居小来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