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顺帝 时的 周举 、 杜乔 等八人同日拜使,巡行州郡,谓之“八使”。《后汉书·周举传》:“时詔遣八使巡行风俗,皆选素有威名者,乃拜 举 为侍中,与侍中 杜乔 、守光禄大夫 周栩 、前 青州 刺史 冯羡 、尚书 欒巴 、侍御史 张纲 、 兖州 刺史 郭遵 、太尉长史 刘班 并守光禄大夫,分行天下……天下号曰‘八俊’。” 唐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诗:“颂德有舆人,荐贤逢八使。” 宋 范仲淹 《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诗:“八使重古礼,作诗歌祭义。”
八使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特指中国东汉时期受朝廷委派、巡视地方的八位高级监察官员。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述:
字义解析
“八”为数量词,指明确的人数;“使”指受命出行的官员,即“使臣”或“特派使者”。合称“八使”专指东汉顺帝时期(公元126—144年)选派的八位刺史,代表中央巡查地方吏治,纠察不法。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典网)
历史职能
八使的主要职责是“分行州郡,班宣风化,举实臧否”(《后汉书·周举传》),即分赴各州郡考察官员政绩、推行教化、检举贪腐,是汉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实践。
来源:《后汉书·卷六十六》(中华书局点校本)
据《后汉书·张纲传》记载,汉顺帝为整顿吏治,任命周举、杜乔、周栩、冯羡、栾巴、张纲、郭遵、刘班八人为刺史,分赴各地巡察。其中张纲“埋轮洛阳都亭”的典故尤为著名,象征其不畏权贵、严惩贪腐的决心。
来源:《后汉书·卷五十六·张纲传》
“八使”在后世成为清廉监察官的代称。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写道:“降及开元中,奸邪挠经纶。晋公忌此事,多录边将勋。因令猛毅辈,杂牧升平民。中原遂多故,除授非至尊。或出幸臣辈,或由帝戚恩……中间遂作梗,狼藉用戈鋋。临门送节制,以锡通天班。破者以族灭,存者尚迁延。礼数异君父,羁縻如羌零。直求输赤诚,所望大体全。八使推邦彦,中司案国程。”借汉代“八使”暗喻对唐代吏治的批判。
来源:《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
需注意部分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八使”,因其属历史专名。而《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均明确标注其东汉官职属性,释义需结合史籍互证。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参考资料
“八使”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典故,指汉顺帝派遣八位官员巡视地方的特殊事件,具体解释如下:
一、历史背景与定义 汉顺帝在位期间(公元126-144年),为整顿吏治、考察地方民情,曾于阳嘉元年(132年)同时任命八位德高望重的官员为使者,分赴各地巡行州郡,史称“八使”。这一举措体现了朝廷对地方治理的重视。
二、核心人物与职责 八使成员包括周举、杜乔、张纲、栾巴等八人,他们被赋予三项主要职责:
三、文学影响 该典故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唐代诗人刘长卿、皎然等均在诗作中引用“八使”典故,用以赞颂贤臣。
注:八使成员具体名单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出入,但周举、杜乔、张纲三人为各版本公认的核心成员。如需完整历史记载,可查阅《后汉书》相关篇章。
安福败阙暴事悲夫悲歌易水不饱和溶液处片词园簇集大保达识得过且过刁风拐月断狱笵铜佛会腐臭拊辑庚信恭让行政诉讼含纳鹤袍贺仪洪泛区红树谎信花容惑眩江沲金沙九华急张拒遂峻峙亢朗良鱼力挫螺巵牧啸膨体纱披林撷秀黔娄妻欺盗亲切穷鞫穷猿投林秋枯权能曲工去住两难圣寿乐折准食不充口使乖使然视同拱璧手启他心违难罅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