瘅疟的意思、瘅疟的详细解释
瘅疟的解释
[malaria] 中医指疟疾的一种,主要症状是发高烧,打寒战,烦躁,口渴,呕吐等
详细解释
中医指只发高烧而不打寒战的一种疟疾。《素问·疟论》:“其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絶,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寃,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癉疟。” 王冰 注:“癉,热也,极热为之也。”《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柴胡白6*虎汤》:“癉疟但热柴白6*虎。”注:“阳气盛,阳独发,则但热而不寒,谓之癉疟,宜用柴胡白6*虎汤,即小柴胡合白6*虎汤也。”
词语分解
- 瘅的解释 瘅 (癉) à 由劳累造成的病。 憎恨:彰善瘅恶。 古同“疸”,黄疸病。 瘅 (癉) ā ㄉㄢˉ 中医指热症:脾瘅。火瘅(即“丹毒”)。 笔画数:; 部首:疒; 笔顺编号:
- 疟的解释 疟 (瘧) üè 〔疟疾〕一种按时发冷发烧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由疟蚊传染到人体血液里(“ (瘧)疾”读轻声)。 疟 (瘧) à 〔ü〕“疟( (瘧)ü)疾”的通称,如“发疟疟”(亦作“打摆子”)。 笔画数:; 部首:疒;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瘅疟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瘅疟(dàn nüè)是一个源自中医理论的专有名词,指一种以高热、少寒或不寒为主要特征的疟疾类型。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字义与词源
- 瘅 (dàn):本义指因劳累或湿热导致的疾病,引申为“热症”、“炽盛”之意。在中医语境中,“瘅”常指热邪亢盛或热性疾病。
- 疟 (nüè):指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以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传染病。
- 瘅疟:合称,意指以热邪炽盛为主要病机表现的疟疾。
-
医学定义与特点
瘅疟特指疟疾中热象极为显著的一种类型。其核心特征是:
- 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而恶寒、寒战等症状非常轻微甚至完全没有。这与典型疟疾的“寒战-高热-大汗”周期性发作不同。
- 病机关键:中医认为其病机关键在于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即患者体内阴液(津液、精血等)本已不足,无法有效制约阳气(功能活动、热量),加之感染疟邪(疠气),导致阳气(热邪)亢盛无制,故而表现为高热不退,少有寒象。
- 伴随症状:常伴有手足发热、呼吸急促、心中烦闷、欲呕、肌肉消瘦等症状。
-
典籍出处与权威解释
瘅疟的概念最早记载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 《素问·疟论》:“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这是对瘅疟最经典的定义,明确指出其“但热不寒”的核心症状和“阴气先绝,阳气独发”的核心病机。
-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也提及瘅疟,进一步阐述了其脉象和治法。
-
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在现代医学视角下,瘅疟所描述的症状特征可能对应于某些类型的疟疾(如恶性疟)在特定体质患者(如素体阴虚或热盛者)身上的表现,特别是那些以持续高热为主要症状、缺乏典型寒战期的病例。中医对瘅疟的认识强调了体质因素在疾病表现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来源:
- 《黄帝内经·素问》(中医经典古籍)
- 《金匮要略》(张仲景著,中医经典古籍)
- 《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权威工具书)
-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国家标准性质术语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瘅疟是中医术语,指一种以持续高热、无寒战为主要特征的疟疾类型,其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发音
瘅疟(拼音:dān nüè),“瘅”意为“热”,指因体内阳气过盛、阴气不足引起的疟疾,临床表现为“但热不寒”(仅发热无寒战)。
二、核心症状
- 但热不寒:区别于普通疟疾的寒热交替,瘅疟仅有持续性高热;
- 伴随症状:烦躁、口渴、胸闷、呕吐,严重时可能肌肉消瘦;
- 病程特点:发热时间长,可能伴随气短、手足发热等。
三、病因与病机
根据《素问·疟论》和《金匮要略》:
- 阴气亏损,阳气独盛:患者素体肺热,导致邪气乘虚入内;
- 外邪入侵:风寒通过皮肤侵入,但因体内阳气过盛,无法外泄,郁而化热。
四、与普通疟疾的区别
普通疟疾(如痎疟)表现为寒热交替,而瘅疟仅有高热。需结合脉象、体质等综合判断,避免误诊。
五、治疗原则
经典中医主张清肺热、调阴阳,如白虎加人参汤等清热生津方剂,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自《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及权威词典解释,具体诊疗需遵医嘱。
别人正在浏览...
傍施珤器炳炳显显兵贵先声车枙铛头炊臼之痛簇合大凡单词殚谋戮力反寇烦扰分桃黼蔀黻纪干掌高弦个人主义歌章拱手而降勾引怀琰恢疏讲若画一践极间阻经武禁所救星絶活可目刻敲连翮冽冽明备偏绝破囊峭险颀甫请益髷髻染房人给家足乳牙三流山洼生各札审官院折席送车算小唐帽天壤之隔外内妄口拔舌微霜蚊幌五驭习惯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