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服之丧的意思、无服之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服之丧的解释

谓有悲恻之心而无服丧之举。《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孔颖达 疏:“此三者皆谓行之在心,外无形状,故称无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服之丧”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成语,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上》。该词的字面意义指“没有穿戴丧服的丧事”,但其核心含义在于表达一种超越形式的情感哀悼。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其特指“不为亲属服丧而心存哀戚”的行为或状态。

从礼制背景分析,《礼记注疏》提到,古代丧礼制度对服丧亲属的范围和服饰有严格规定,而“无服之丧”特指那些依礼制无需穿丧服的关系(如远亲、朋友等),但当事人仍自发产生哀悼之情的情形。《辞源》将其引申为“非亲属间的真挚悼念”,强调情感共鸣超越血缘纽带的文化特质。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这一概念被赋予道德价值。《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指出,孔子曾以此喻指君子应具备“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即使无制度约束,仍应对他人苦难保持悲悯,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伦理观。现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从语言学角度标注其语法结构为偏正式复合词,属先秦礼制术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存。

网络扩展解释

“无服之丧”是一个源自《礼记》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来源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指对没有丧服关系的人表达悲恻与同情,即内心怀有哀伤之情,但无需按照传统丧礼穿戴丧服或遵循服丧仪式。这一概念强调超越形式的情感关怀,体现了对他人疾苦的普遍共情。

  2. 出处与背景
    出自《礼记·孔子闲居》,孔子提出“三无”思想:“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旨在说明礼仪的本质在于内在情感,而非外在形式。原文举例提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3. 用法与语境

    • 作宾语,多用于书面语;
    • 表达一种不局限于亲友关系的悲悯情怀,如《宋书》中曾引用此词描述对未葬者的关怀。
  4. 扩展信息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结构:偏正式,属古代汉语用法;
    • 现代意义:可引申为对陌生人或社会弱势群体的同理心。
  5. 示例与延伸
    唐代孔颖达注疏《礼记》时解释:“行之在心,外无形状”,强调内在情感的重要性。这与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一脉相承,倡导超越血缘、礼制的人道关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礼记》相关篇章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谤毁菶菶春礿敌挣钝槌法廏风味食品分流电阻福礼鵩鸟该广革讳格五龟龙麟凤鼓馁旗靡黑霾合异闳辨会车讲寺鼱鼩戟矟狷志絶无仅有句孑戟空阴连阁梁栈鍊意力度烈烈轰轰蒌藤卵息梅汁绵力薄材愍爱目疾恁迭辟淫七伐清戒清涎秋色平分仁决人五人六儿三栾上策申黜世界经济噬脐何及守犬首实燧堡铁狱铜笼通电五角星雾图仙子谢公牋系铃解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