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翁的意思、文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翁的解释

汉 庐江 舒 人。 景帝 末,为 蜀 郡守,“仁爱好教化”,在 成都 市中起学官,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飭行者与俱,使传教令”。 蜀 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见《汉书·文翁传》。后世用为称颂循吏的典故。《隶释·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僉曰大平兮, 文翁 復存。” 唐 杜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但见 文翁 能化俗,焉知 李广 不封侯。” 宋 范仲淹 《和并州郑宣徽见寄》:“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 文翁 。” 清 姜埰 《杂咏》:“思 吴 失 张翰 ,化 蜀 愧 文翁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翁是西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姓文名党,字仲翁,“文翁”为其尊称。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于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太守期间推行教化,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学“文翁石室”(今成都石室中学前身),开创了汉代“郡国之学”制度。在汉语词典释义中,“文翁”作为专有名词包含三层含义:

  1. 历史人物指代:特指西汉蜀郡太守文党,以兴办教育、移风易俗著称。《辞海》收录其“首创官学”的历史定位,将其与李冰治水并列为巴蜀文明发展的两大里程碑事件。
  2. 文化象征意义:衍生为“兴学重教”的代称,如唐代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诗云:“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此处即借用文翁典故喻指教化之功。
  3. 语言学特征:在构词法中形成“文翁化俗”“文翁之教”等固定搭配,《汉语大词典》将其列为蕴含积极教育意义的典故词汇,常见于表彰教育事业的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文翁”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指西汉著名历史人物,也可引申为对博学之士的赞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历史人物文翁

身份背景
文翁(公元前187年—前110年),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太守,被《汉书》列为“循吏之首”(即政绩卓越的清官)。

主要贡献

  1. 首创官学,兴教化蜀
    他在成都创办中国首个官办学堂“石室学宫”(即文翁石室),招收平民子弟,免除徭役,并选派青年赴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开创“有教无类”先河。此举使蜀地“文风大振”,形成“巴蜀好文雅”传统,汉武帝后推广至全国。

  2. 大兴水利,拓展灌区
    继李冰之后,他主持疏通湔江、扩建都江堰灌区,灌溉农田1700顷,解决成都平原水旱灾害,推动“天府之国”形成。

  3. 推动儒学传播
    比董仲舒“独尊儒术”早数十年,通过教育将儒家文化引入蜀地,成为“蜀学”源头。

历史评价
他去世后,蜀地百姓立祠祭祀,《汉书》称其“大化蜀地”,后世视其为“公学始祖”。


二、词语引申义

“文翁”作为成语,由“文”(文采)和“翁”(长者)组成,形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之人,常用于赞美学者或艺术家。此用法源于文翁兴学重教的历史形象,属文学化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翁石室或汉代教育制度,可参考、4、6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埃昏帮儿悲哀徧眺鼻根采棺朝带瞋目搤腕冲逸怵惧从化措手不及打嗝叨名點募垫沃东洋风缓風鑾风诗否妇妇人孺子根机錧辖故岁黑洞洞黑鸟怀渴荟蕞诫勖亟亟晶辉炯诫举大计居牙垦殖指数块坐拉帮结派冷语绫罗绸缎留镇卯册恼心偏弦神人施香衰冠朔蓬书评四步舞四邻斯模大样碎辞炭炉听写头昏眼暗望日温慎谢兰燕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