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官吏礼帽上用来固定翎子的管子。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上嘉公功,赏二品顶戴,赐翎管、班指诸物。”《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找找我从前戴过的亮蓝顶儿,大约还在,就把我那个白玉喜字翎管儿解下来,再拿枝翎子。”
“翎管”是清代官吏礼帽上的重要部件,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翎管是固定在官员礼帽顶珠下方的管状物,用于安插翎羽(即花翎)。其长度约两寸,粗细如旱烟管,中间空膛,顶端有半圆形钮。主要功能是固定象征官阶的翎子,材质多为玉、翡翠、珐琅或花瓷等贵重材料。
历史背景
清代改革冠制,废除前朝高冠样式,改用礼帽(分暖帽、凉帽)。翎管随这一制度诞生,成为区分官员品级的标志之一。例如,和珅曾收藏846个翎管,侧面反映其材质珍贵及历史价值。
材质与工艺
常见材质包括翡翠、白玉、碧玺、琥珀等,工艺精细,表面常雕刻盘龙等纹饰。翎管不仅是实用部件,也被视为身份象征,高阶官员的翎管材质更奢华。
文化意义
翎管与顶戴、花翎共同构成清代官服等级体系。朝廷常将翎管作为赏赐,如曾国藩在《江忠烈公神道碑》中提及皇帝赐翎管以示嘉奖。
翎管是清代特有的礼帽配件,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其材质、工艺均体现封建等级制度及官僚文化。
《翎管》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翎”和“管”两个字组成。
《翎管》中,“翎”的意思是鸟羽之长而美丽的羽毛,也可指箭羽、羽状物;“管”的意思是器物,可以指长形的玩具等。因此,整个词语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长而美丽的羽毛或者一种玩具。
根据《辞海》的解释,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翎管》这个词的来源不太明确,但可以猜测它与古代鸟类的箭羽使用有关,或者是由箭术演变而来的。另外,考虑到“翎管”也可以指代长形的玩具,可能也与古代玩具的形状有关。
在繁体字中,翎管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字“翎”的古代写法如下:
翏:由飞鸟旁和林旁组成,表示鸟飞入树间。
字“管”的古代写法如下:
笒:由竹子和木(或日)组成,表示用竹子制作的器物。
这些古代写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可以反映古代人对事物的观察和用象形字来表达的方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翎管》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以《翎管》为组词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羽饰、鸟羽、翎毛
反义词:木块、石头、红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