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律令弹劾。《管子·君臣》:“文劾不以私论,而以事为正。” 尹知章 注:“文劾,据文而举劾。”
“文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文言文或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该词的详细解释:
文劾(拼音:wén hé)指根据律令进行弹劾的行为,强调以法律条文为依据,而非个人主观判断。例如《管子·君臣》中提到:“文劾不以私论,而以事为正”,意为弹劾应基于事实和法律,而非私情。
宋代诗句“可怕移文劾”,借用“文劾”表达对法律惩戒的敬畏。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但可引申为“依法追责”或“依规处理”,常见于法律史研究或文言文翻译中。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证,可参考《管子》原典或相关历史法律研究。
文劾(wén hé)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文”作为部首具有表达文字、文化的含义,“劾”作为部首表达责难、控告的意思。
根据汉字的拆分,可以得知“文劾”共有16画,其中“文”部共有4画,“劾”部共有12画。
“文劾”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中,当某个官员的行为、言论或政策受到质疑时,其他官员可以通过写信、文章等方式进行指责,这被称为“文劾”。这是一种公开批评和控告的形式,用以对错误行为进行舆论压力。
在繁体字中,“文劾”保持了和简体字一样的形状和部首组合。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根据张怀京所著的《字书·急就篇》记载,古时的“文”字写作“彣”,至东汉末年才渐变化为现在的形状。“劾”字的古代写法为“讌”,不同于现代的“劾”字。这种变化是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文劾”一词的例句:
1. 他因为在会议上无理行事,受到了同事的文劾。
2. 资深学者使用专业论文文劾了该书的观点。
一些与“文劾”相关的组词有:“文责”,“劾责”,“文弹”,“叩责”等。
与“文劾”意思相近的词有“批评”、“指责”、“谴责”等,都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公开责难。
与“文劾”意思相反的词有“表扬”、“赞赏”等,都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认可和赞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