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赐予慰问。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 宋 梅尧臣 《送刘元忠学士归陈州省亲》诗:“公子言归日,天王赐问优。”
(2).称人来信的敬辞。 宋 王安石 《答孙少述书》:“兄赐问者八6*九,奉答卒不过一再而已。”
(3).谓请师长教诲。用作敬辞。 明 夏完淳 《招魂》:“ 张西铭 先生,家大人金石交也。予小子获乌爱焉,五龄侍函丈,摘疑赐问,音徽宛存。”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赐问汉语 快速查询。
赐问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敬语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词义
“赐”指尊长或地位高者给予的恩惠,“问”表示询问、关切。二字结合后,“赐问”多用于下对上的语境,表示对尊长主动询问、关怀的敬称,如《汉书·刘向传》中“陛下赐问,臣得以安”。此用法强调受问者的谦卑态度,常见于古代奏章、书信。
引申用法
在文学作品中,“赐问”可引申为对他人来信或来访的尊称,如清代文人书信中“蒙君赐问,感怀于心”,体现对交流对象的尊重。
文化内涵
该词承载着中国古代尊卑有序的礼仪观念,反映了传统社会对身份差异的语言敏感性,与“垂询”“钧谕”等敬语构成礼仪用语体系。
现代使用
当代汉语中,“赐问”多见于历史题材文本或仿古表达中,日常口语已极少使用,但在学术著作引用古籍时仍作为规范敬语出现。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中国礼仪用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赐问”是一个汉语敬辞,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及使用场景:
赐予慰问
指上位者对下位者给予关怀询问。如汉代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表达了希望获得君王垂询的谦卑心态。宋代梅尧臣诗句“天王赐问优”也属此类用法。
书信敬辞
在收到他人来信时,可用“赐问”表达对来信者的尊敬。如王安石在《答孙少述书》中写道:“兄赐问者八九,奉答卒不过一再而已”,将对方来信尊称为“赐问”。
请求教诲
用于向师长求教时的谦辞。明代夏完淳在《招魂》中提到“摘疑赐问”,即向老师张西铭请教疑难问题时的敬语表达。
语源解析:该词由“赐”(授予)与“问”(询问)复合而成,通过降低自身姿态来表达对尊长或地位较高者的敬意,常见于古代文学、书信等正式场合。现代多用于文言色彩较浓的书面表达。
爱克斯光鄙见伧攘愁红怨緑淳良初学初意电水壶殜殜地埶夺衣鳄鱼扳手肥胖风虔凤尾鱼风响分彊分统怫忤干时跟挂广青规格化寒舍荷帙奸豪戟刺机事酒厘积猥挤抑锯工宽疏老太太利己主义刘随州茂德眇徂民亩驽犬旁烛盘屈盘游抢滩青德剩墨声纽书档书鱼糖饴通旷推兵玩儿刓剔微过细故窝缩吴吟相对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