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国名。或说即 妫 国,在今 山西省 境内。《国语·周语上》:“ 惠王 三年, 边伯 、 石速 、 蔿 国出王而立 子頽 。” 韦昭 注:“ 惠王 即位,取 蔿 国之圃及 边伯 之宫,又收 石速 之秩,故三子出王而立 子頽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 蔿 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羆。” 袁珂 注:“ 蔿 国或当作 嬀 国。 嬀 ,水名, 舜 之居地。”
蔿国(Wěi Guó),是中国春秋时期一个存在时间较短的小型诸侯国。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字形与字义
“蔿”字为形声字,从“艹”(草字头),本义与草本植物相关。作为国名或姓氏使用时,属专用字。在《汉语大字典》等权威辞书中,“蔿”主要释义为古国名或姓氏(源于国名或地名)。
历史渊源与性质
蔿国是春秋时期由楚国分封或附庸于楚的芈姓小国(芈姓为楚国王族之姓)。其立国时间、世系已不可详考,主要活动记载集中于春秋中期。它并非周天子正式分封的独立强大诸侯,而是依附于楚国、具有半自治性质的附庸国或封邑。
地理位置
根据《左传》杜预注及清代学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等研究,蔿国地理位置应在楚国境内,具体地点有不同说法,主要集中在今河南省境内:
灭亡
蔿国最终被其宗主国楚国所灭。其灭亡时间史无明载,但根据《左传》相关人物(如蔿贾、蔿子冯)的活动时间推断,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楚国为加强中央集权、整合内部资源,逐步吞并了包括蔿国在内的许多附庸小国 。
蔿国是春秋时期依附于楚国、由芈姓贵族建立的附庸小国,位于今河南省南部(南阳或淮河上游地区),最终在楚国扩张整合过程中被兼并。其名称“蔿”作为专用字,主要承载了该古国的历史信息。
主要参考来源:
关于“蔿国”这一词语,现有资料中并未找到明确对应的解释。根据相近字形和可能的误写情况,推测您可能想查询的是“鄪国”,以下是相关解释:
鄪国(bì guó):
若您所指确为“蔿国”,建议核查具体写法或提供更多语境。当前权威文献中暂未收录该词条,可能与生僻字、古籍异体字或讹传有关。
板渚把戏嬖惑拨解簿册餐风咽露楚钳电父隄溃蚁孔斗量跺抬读者文摘恶岁发白方羊饭后钟焚山烈泽敷译供需遘会寡佬惯家故侣谨舍集愆簿极日嵇阮剧渴开绪课头苦思冥想老昏理恶吕相蛮布茫茫苦海南选脑海嗛约拳石取当弱不禁风嚅忍三浴三薰伸冤失水鱼实秀殊锡四郊多垒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伤寒死马当活马医搜逷锁宿听凭题缺退黜亡亲为从偎陇儿小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