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岐阳之搜的意思、岐阳之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岐阳之搜的解释

指 周成王 在 岐山 南面的一次大规模狩猎活动。《左传·昭公四年》:“ 周武 有 孟津 之盟, 成 有 岐 阳之蒐。” 杜预 注:“ 周成王 归自 奄 ,大蒐于 岐山 之阳。” 杨伯峻 注引《国语·晋语八》:“昔 成王 盟诸侯于 岐 阳。”亦省作“ 岐蒐 ”。 唐 王勃 《九成宫颂词》:“驾掩 岐 蒐,礼高 秦 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岐阳之搜"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源自西周早期,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岐阳之搜"指西周成王时期(一说康王时期)在岐山南麓举行的一次大规模田猎与诸侯会盟活动。

因此,"岐阳之搜"合起来就是指周天子在岐山南面举行的、兼具田猎、军事演习和会盟诸侯性质的大型典礼。它象征着周天子威服四方、诸侯臣服共尊王室的盛况。

二、历史背景与记载

此事件主要记载于《左传·昭公四年》:

"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蒐,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

三、文化意义与象征

  1. 彰显王权: "搜"作为天子专属的礼仪活动,是周天子行使最高统治权、展示军事力量的体现。在岐周故地举行,更具追溯祖业、宣示正统的意味。
  2. 怀柔诸侯: 通过召集诸侯共同参与田猎会盟,既是对诸侯忠诚的检验,也是一种怀柔与联谊,强化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分封秩序。
  3. 军事威慑: 大规模的田猎实为军事演习,展示王朝强大的武装力量,对潜在的叛乱或不臣形成威慑。
  4. 后世典范: "岐阳之搜"被视为上古圣王德政武功的典范,常被后世儒家典籍和政治家引用,以喻指国家强盛、四方宾服的理想政治局面。

四、相关佐证

唐代韩愈在其《石鼓歌》中写道:

"周纲陵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五、结论

"岐阳之搜"特指西周成王或康王时期在岐山南麓举行的一次由周天子主导、众多诸侯参与的重大典礼。其核心是"蒐"礼,即春季田猎与军事检阅相结合的活动,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盛大的仪式,展示周王室的权威与武力,会盟诸侯,巩固新生王朝的统治秩序,是西周早期政治、军事力量强盛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

网络扩展解释

“岐阳之搜”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周成王时期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周成王在岐山南面(今陕西岐山东北)举行的大规模狩猎活动。其中:

    • 岐阳:岐山之南(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
    • 搜:通“蒐”,指春季的田猎活动,兼具军事演练和展示武力的功能。
  2. 历史背景
    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周成王在平定奄国叛乱后,为巩固统治,于岐山南面召集诸侯进行狩猎,兼具军事威慑与政治会盟的双重目的。

文献依据

延伸意义

该事件不仅是军事活动,更是周王朝通过“蒐礼”强化诸侯臣属关系、彰显王权的重要仪式,反映了西周早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特点。

备注

部分文献中“搜”写作“蒐”,二者为通假字,均指代古代田猎仪式。该词属于特定历史典故,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研究先秦史的语境中。

别人正在浏览...

把杯阪道班委会抱见礼冰絃不调闯丧出席大伯子带班氮肥诞罔到敢蹈践登基遁世无闷恶仗凤管鸾箫蜂芒匄夺官勇黄岫火树俭色矫健记认九儒十匄九朽一罢钧令埳井蓝菜揽胜老己褵褷流化蒙茏赔银且喜期货市场青蒜青薪秋声赋起营起早睡晩三表砂砾山行海宿神武挂冠时命失失慌慌受戮授政手镯太上道君铁冠体育运动玩泄五印献媚小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