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小乘有部称欲界十天,色6*界十八天,无色6*界四天,为三十二天。《法苑珠林》卷五:“如《婆沙论》中説,天有三十二种,欲界有十,色6*界有十八,无色6*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
(2).道教称东南西北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二天。 明 张九韶 《群书拾唾·老氏玄谈》:“三十二天:黄曾天、玉完天、何童天、平育天、举文天、摩夷天、越衝天、蒙翳天。已上为东方八天。和阳天、恭华天、宗飘天、皇笳天、堂曜天、端静天、恭庆天、极瑶天。已上为南方八天。孔昇天、皇厓天、极风天、孝芒天、翁重天、江由天、阮乐天、曇誓天。已上为西方八天。霄庆天、元洞天、妙成天、禁上天、常融天、玉隆天、梵度天,贾奕天。已上为北方八天。”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十二天汉语 快速查询。
“三十二天”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分别源于佛教和道教体系,同时在现代汉语中也被引申为成语使用:
佛教概念
佛教小乘有部将天界分为三十二层,按修行境界由低到高分为:
道教概念
道教将天界按方位分为四方各八天,合称三十二天,每方对应不同天帝与仙境。例如:
作为成语使用时,“三十二天”比喻时间短暂或事物转瞬即逝,强调时间流逝迅速或机会难以把握。例如:“项目从启动到完成仅三十二天,进展之快超乎预期”。
如需查看完整三十二天名称或宗教经典出处,可参考《法苑珠林》《群书拾唾》等文献。
《三十二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时间的很长,比喻时间的经过特别慢,好像一个月才过去一天。
《三十二天》的拆分部首是“日”,共6画。
《三十二天》最早来源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记载:“又二月,是曰仲春,凡三十二日。”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比喻时间的漫长。
《三十二天》的繁体字是「三十二天」。
在古时候,汉字写作「三十二天」。
1. 这场疫情让人们觉得一天过得比一年还慢,真是三十二天啊!
2. 长途旅行,好像走了三十二天才到达目的地。
1. 三天两头 2. 三十六计 3. 二十四孝
1. 多日 2. 漫长 3. 良久
1. 一日千里 2. 一瞬间 3. 短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