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促劝酬。《魏书·恩倖传·赵脩》:“ 脩 能剧饮,至於逼劝觴爵,虽 北海王 详 、 广洋王 嘉 等皆亦不免,必致困乱。”
“逼劝”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敦促劝酬,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尤其在饮酒场合表示强迫性劝酒。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拆解
具体含义
根据《魏书·恩倖传·赵脩》记载,“逼劝”多用于饮酒场景,指强行劝酒,甚至使对方不得不饮。例如:“脩能剧饮,至於逼劝觴爵,虽北海王详、广阳王嘉等皆亦不免,必致困乱。”。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魏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逼劝是一个动词词组,意思是强迫或劝告某人去做某事。通常用于表示某人的坚持或强烈要求,希望对方采取某种行动。
逼劝的部首是辶(辵),拆分出来的偏旁部首是辶,表示走的意思。
逼劝的总笔画数为11画,其中“逼”字的笔画数为9画,“劝”字的笔画数为8画。
逼劝一词来源于汉语,没有明确的出处。在繁体字中,“逼”字的繁体形式为「逼」,而“劝”字的繁体形式为「勸」。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逼和劝的字形有一定的变化。例如,在金文中,“逼”字的写法为两个形状相似的人物连在一起,表示追逐、催促的意思;“劝”字则是两个手形相对,表示互相劝告。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演变成现代的形式。
1. 我们应该逼劝他们及早采取行动,以防止更严重的后果。
2. 她被逼劝去参加这个会议,尽管她并不愿意。
逼迫、劝说、逼供、劝阻。
催促、敦促、督促、劝告。
勉励、鼓励、慰劳、劝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