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凹镜。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诸子书》:“ 特夫 云:‘经(《墨经》)下所云:“临鑑而立,景到。”谓洼镜也。’ 澧 案《经説》下云:‘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故成景於下。’此解洼镜照人影倒之故也。”
关于“洼镜”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洼镜”是汉语中一个古语词汇,指凹面镜(即反射面为凹陷的曲面镜),属于古代光学器具的一种描述。其拼音为“wā jìng”,注音符号为“ㄨㄚ ㄐㄧㄥˋ”。
古代文献中的记载
根据清代学者陈澧《东塾读书记·诸子书》的引述,《墨经》曾提到“临鉴而立,景到”(靠近镜面站立时,影像倒置),并解释这种现象与洼镜(凹镜)的光学特性相关。例如,当光线从足部向上反射或头部向下反射时,会形成倒置的影像。
现代解释
从物理学角度,凹面镜的反射面呈凹陷状,具有聚光特性。其成像规律取决于物体与镜面焦点的位置关系:
备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更多以“凹面镜”或“凹镜”表述。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光学原理,可参考几何光学相关文献。
洼镜是指一种凹凸不平、表面不平整的镜子,其镜面上存在凹陷的部分,因此能够扭曲或放大物体的形象。
洼镜一词的部首是氵(三点水)和镜(钅部,表明它是和金属相关的物品)。
洼镜的笔画数为14画。
洼镜一词来源于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中有一个叫做洼岩的山洞,山洞的岩壁上有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这面镜子被称为洼镜。洼镜通过其特殊的形状和表面设计,使得镜面上的物体产生膨胀或扭曲的视觉效果。
洼镜的繁体字为窪鏡。
在古时候,洼镜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对于洼镜这个词,目前没有具体的古代写法可参考。
1. 我们家里有一面洼镜,孩子们总是喜欢看着自己的扭曲形象玩耍。
2. 用洼镜看自己的脸,感觉脸上的瑕疵都被放大了。
洼镜的组词有:曲面洼镜、凹凸洼镜、扭曲洼镜等。
洼镜的近义词有:变形镜、畸变镜。
洼镜的反义词是平面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