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礱斵 ”。1.磨和砍削。亦指磨和砍削的技能。比喻处世为人之道。 唐 柳宗元 《梓人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礱斲之器。” 唐 刘禹锡 《犹子蔚适越戒》:“汝之始成人,犹器之作朴,是宜力学为礱斵,亲贤为青黄,睦僚友为瑶金……在勤而行之尔。”
(2).琢磨;切磋。 唐 孟郊 韩愈 《纳凉联句》:“殷勤相劝勉,左右加礱斲。”《法书要录》卷六引 唐 窦蒙 《<述书赋>语例字格》:“礲斲:错综雕文,方申巧妙。”一本作“ 礱 ”。
“砻斲”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由“砻”和“斲”两个单字组成,需分别解析:
砻(lóng)
本义指一种磨去稻壳的农具,后引申为“磨砺、研磨”的动作。例如《天工开物》中提到“砻具,以木为齿,破谷取仁”,即用砻加工谷物。在文学语境中,也可比喻对事物的精细打磨,如“砻琢其章,金玉其相”(《文心雕龙》)。
斲(zhuó)
同“斫”,意为用刀斧砍削,特指对木材的加工。如《庄子·天道》中“轮扁斲轮”,描述工匠砍木制轮。该字也隐含“雕琢、修正”的抽象含义,如“斲雕为朴”,指去除浮华,归于质朴。
组合含义
“砻斲”连用多见于古文,可理解为两种工艺的结合:先粗磨(砻)后细削(斲),常用于描述器物制作的精工过程。例如《周礼·考工记》中提及工匠“砻斲之工”,强调对材料的逐步加工。现代语境中,该词已极少使用,需结合具体文献分析。
注意
若为“砻斫”(lóng zhuó),则更常见于古籍,表类似含义。建议核对原文,确认是否为笔误或异体字。若需进一步解读,请提供具体出处或语境。
砻斲是一个古汉字,又称为“珑斲”、“珑斀”,意为锤砸、敲打。砻斲这个词常用于形容用力猛烈地敲打物体的动作或声音。
砻斲的部首是石(砺字旁),拆分为“石”和“斲”两部分。
石部的笔画数为5,斲部的笔画数为11。
砻斲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尔雅》一书。但是,目前在现代汉字词典中已较少收录,并在繁体字中也相对较少使用。
在古汉字中,砻斲的写法稍有变化。砻字在古代常写作“砬”,而斲字则写作“斵”。这些古代的写法在现代已不常见,且被较新的词法规范所替代。
1. 他用力砻斲着门锁,终于打开了。
2. 整个山谷里回荡着砻斲的声音,仿佛有人在修建一座巨大的建筑。
组词:
砻斲手:指熟练掌握砻斲技巧的人。
砻斲音:指砻斲物体时发出的声音。
近义词:
敲打、锤击、打击。
反义词:
轻敲、轻击、轻打。
变则蔽薄并州器补代猖炽畅适齿如齐贝搓球道定刀镰德选对笔耳择发衅腐财负衅脯斮鼓吹喧阗龟板果核涵管横滋峘岳浃旦焦头烂额解愠近怀倨傲絶爱龟裂拘曲叩心狂友拦网量筒凌踏笼鞵龙攒名满天下募原内妓内屏拍刀盘头批阅谦套渠股日阳塞嘿沙鴈射帖淑令俗读谈谈天垂髫丱外慕望火马纤须贤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