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烈性马。常蹄踢嘴咬。《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 威 等使人先驱踶啮马十餘入府,自帅其徒执斧斤、白梃,声言縶马,奄至座上,纵横击人,颠踣满地。”
“踶啮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特定类型的烈性马。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性格暴烈、难以驯服的马匹,常表现为用蹄踢击或用嘴撕咬的行为。该词出自《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描述了此类马被用作突袭工具的场景。
《资治通鉴》记载,后周时期将领王威等人曾将十余匹踶啮马驱入敌方府邸,趁乱发动攻击。这种战术利用马的攻击性制造混乱,类似古代生物战的应用。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特定文学创作场景。其构词法体现了古代汉语通过行为特征命名事物的特点。
《踶啮马》是一个汉语俚语,多用于口语中。它形容一个人步履蹒跚,腿脚不灵活或者行走时摇摆不定、踉跄不稳的样子。
《踶啮马》包含的汉字分别是:
- 踶:左右结构的字,由“足”(4画)和“世”(5画)组成,总共是9画。
- 啮:并列结构的字,由“口”(3画)和“䒴”(9画)组成,总共是12画。
- 马:上下结构的字,由“马”(10画)组成,总共是10画。
《踶啮马》的来源可能是上海方言,也可以是其他地方方言。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是《蹢宁马》。
根据记载,古代对于《踶啮马》这个词的称谓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所以无法确定其古代汉字写法。
1. 他踢啮马一样走路,一不小心就摔倒了。
2. 那个喝醉的人踶啮马似的走在路上,连直线都走不了。
踢球、啮齿动物、马场
踉跄、蹦跳、跛行
稳健、稳步前进、行动敏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