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濡滞的意思、濡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濡滞的解释

[stay;delay] 迟延;犹豫不决

将军欲通媒妁,呼吸可行,何必如此濡滞。——《禅真后史》

详细解释

停留;迟延;迟滞。《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 昼 ,是何濡滞也!” 赵岐 注:“濡滞,淹久也。” 宋 范成大 《次韵李器之编修灵石山万岁藤歌》:“山腰涧底莫濡滞,早晚天风吹蜕蝉。” 清 严沆 《田凝只索画久不得报歌以代柬》:“不嗔濡滞嗜我真,相迟霜前看云嶠。” 郭沫若 《今昔集·致木刻工作者》:“造型美术的步调虽然颇感濡滞,但木刻确是特出一头地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濡滞”是一个书面语词汇,指行动迟缓、拖延不前的状态。该词由“濡”(沾湿、浸渍)和“滞”(停滞、不流通)组合而成,整体强调因受阻或困顿而无法顺利推进。例如《孟子·公孙丑下》中“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即用此意,形容因留恋或犹豫导致行程拖延。

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释义,其核心用法包含两方面:

  1. 动作拖延:多用于描述因主观犹豫或客观阻碍导致的迟缓,如“工程濡滞数月,未能竣工”;
  2. 事物停滞:可引申形容事物发展受阻,如“谈判进程濡滞不前”。

近义词包括“迟滞”“迁延”,反义词则有“迅捷”“畅达”。该词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例如宋代文天祥《赠莆阳卓大著顺宁精舍》诗句“人生天地间,一往无复却。如何濡滞尔,有客如此乐”,通过对比突显了“濡滞”与豁达心境的差异。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纸质版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术数据库,因用户未提供具体可引用链接,故标注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濡滞”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行动或思维的迟缓状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停留、迟延或犹豫不决的状态,强调因某种原因导致进程受阻或反应迟钝。例如:“他的思维濡滞,难以快速决策”()。

二、词源与出处

  1. 字义分解:
    • 濡:本义为“沾湿”,引申为“停留”(如“濡湿”“濡染”),也含“缓慢”之意()。
    • 滞:指“停滞、不流畅”(如“滞涩”“滞留”)。 两字结合,强化了“滞留不前进”的意象。
  2.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赵岐注释为“淹久”,即长时间拖延()。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1. 形容行动迟缓:
    “在紧急情况下,他的行动濡滞不前”()。
  2. 描述思维迟钝:
    “将军欲通媒妁,呼吸可行,何必如此濡滞?”(《禅真后史》引用,)。
  3. 现代用例:
    郭沫若曾以“造型美术的步调虽然颇感濡滞”描述艺术领域的缓慢发展()。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补充说明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含一定文学色彩,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其核心在于强调因外部或内在因素导致的“滞留”,而非单纯的速度慢()。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孟子》原文或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引用。

别人正在浏览...

案奉安公子白骐罢懦背人驳争步位才此赤麟船缆楚萍跌成风帏抚衿公仇归整恒等坏乱环骇回祝护腊假埋蹇犯僵毙谏争如流集场芥蒂截阻敬小慎微锦囊佳制进书久安长治居停楷书吏课儿蓝青官话冷色廉风麻袋门印迷淡排除判正歉迫迁祧青茁嵚崎历落入泮深僻石楠坦陈潭潭陶世田仆退伏五陵相绝相悦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