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赋。《晋书·束晳传》:“今天下千城,人多游食,废业占空,无田课之实。”《魏书·杨椿传》:“ 椿 以屯兵,惟输此田课,更无徭役。” 清 侯方域 《重修书院碑记》:“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
“田课”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田赋,即按田地征收的赋税。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田课”指古代以农田为征税对象的赋税制度,属于农业税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土地资源的管控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历史引证
现代语境
该词属于历史术语,现代已不再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经济、税收制度时仍具参考价值。需注意,部分非权威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工作场所”,可能存在断章取义或混淆其他词汇的情况。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田课的税率或实施方式,可查阅《晋书》《魏书》等史书原文,或相关经济史研究文献。
田课(tián kè)是一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田和课。田部意为农田,课部意为教授或学习。该词源自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原本表示种植农田的工作和学习农业知识的活动。
根据部首的拆分,田部的笔画数为4,课部的笔画数为11。总体来说,田课的总笔画数为15。
田课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冢宰·大师赋》中。在古代的田间,农民们常常会互相交换经验和分享农业知识,这被称为田课。随着时间的推移,田课不仅仅指田间教学,也可以泛指其他领域中的学习和教授活动。
在繁体字中,田课的写法仍然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田课并没有太多变化。古代的田字写作"甲田申",而课字则有多个变体,例如“課”、“课”、“兜”等。
1. 农民们在农田里举行了一次田课,分享了种植新品种的经验。 2. 我们每周都要参加几节农业课,这是我们的田课。
田课可以与其他词组成新的词语,例如:田地、课程、田野、课题等。
与田课意义相近的词语有:田间教学、农田学习等。
与田课意义相反的词语有:自学、教室学习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