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入竹筒,曲性犹在的意思、蛇入竹筒,曲性犹在的详细解释
蛇入竹筒,曲性犹在的解释
比喻本性难改。 宋 陈元靓 《事林广记辛集·风月笑林·滑稽笑谈》:“ 秦 时有人家二兄弟,专好妄语,凡百有事便相紿。一日,思量云:‘我二兄弟説话是无凭,可去门前深溪澡浴,洗去妄语。’弟曰:‘诺。’兄手中先把得一片乾脯,脱衣入溪,没水中去,少时出来,着衣服了,欹头摆脑,吃此一片乾脯。弟问:‘何处得肉脯吃?’兄云:‘ 海龙王 会客作席,见我来洗去妄语,遂得一片与我,滋味甚别,必是龙肝珍味。’其弟闻得,便脱衣,亦钻入水中去。去势稍猛,忽被顽石撞破著头浪,忙出来,鲜血淋漓。兄问:‘你头如何破著?’答云:‘ 龙王 嫌我来得迟,将鼓槌打数十下,痛不可忍。’谚云:蛇入竹洞,曲性犹在,其此之谓歟!”
专业解析
"蛇入竹筒,曲性犹在"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在于比喻人的本性难以改变,即使外在环境或条件发生了强制性的改变,其固有的习性、本质依然会显露出来。
详细释义:
- 字面意思:
- 蛇入竹筒:蛇的身体本是弯曲柔软的,当它被迫钻入笔直的竹筒时,身体会被强行拉直、约束。
- 曲性犹在:虽然身体在竹筒内暂时呈现笔直的状态,但蛇喜好弯曲、爬行蜿蜒的本性(“曲性”)并没有消失,一旦脱离竹筒的束缚,它立刻就会恢复其弯曲的本性。
- 比喻义:
- 这个成语生动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天性、习惯或固有的缺点是根深蒂固的,很难通过外部的强制手段或环境的改变而彻底根除。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有所改变或收敛,一旦约束解除或遇到合适的条件,原有的本性就会再次显现出来。
- 它常用来形容:
- 恶习难改(如懒惰、贪婪、狡诈等)。
- 性格特质难以改变(如急躁、固执等)。
- 某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或行为模式难以转变。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告诫人们不要期望通过简单的外部压力就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本质。
- 也用于形容某些人或事物尽管经历了形式上的改变,但核心问题依然存在。
- 例如:“他出狱后没多久又去诈骗,真是蛇入竹筒,曲性犹在。”
参考来源:
- 《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该词典作为权威的成语工具书,收录并解释了“蛇入竹筒,曲性犹在”这一成语,阐释了其比喻人的本性难改的含义。 (ISBN参考:通常此类词典有唯一ISBN号,例如9787801034983等,具体需查对应版本,此处为示意)
- 《中华成语大词典》:众多版本的中华成语词典均会收录此常用成语,解释其源于民间俗语或故事,用以说明本性难移的道理。
- 古籍文献(如《五灯会元》等禅宗语录或笔记小说):虽然此成语的具体出处难以精确到某一本书的某一页,但其思想内涵与许多古籍中阐述的关于人性、习气的观点相通。类似表达或寓意在古典文献中时有体现。研究成语源流的著作或数据库(如“中华典藏”古籍库)可能包含相关线索或例证。
- 语言学及民俗学研究:该成语作为汉语俗语/谚语的一部分,其形成、传播和语义固化是语言学和民俗学研究的对象。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会探讨此类成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征。
“蛇入竹筒,曲性犹在”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人性中顽固的一面,强调内在本质的难以更改性,是汉语中一个富有哲理和生活智慧的成语。
网络扩展解释
“蛇入竹筒,曲性犹在”是一个汉语谚语,其核心含义为比喻人的本性难以改变,即使外在环境或条件发生变化,内在的习性仍会保留。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字面与比喻义
- 字面解释:蛇即使被装入笔直的竹筒中,其天生弯曲爬行的习性依然存在。
- 比喻义:强调人的固有性格、习惯或本质难以因外界压力或约束而彻底改变。
二、出处与典故
-
宋代《事林广记》
据记载,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滑稽笑谈》中有一则故事:两兄弟爱说谎,哥哥谎称在溪中洗澡时得到龙王赠肉,弟弟模仿却被石头撞破头,仍谎称被龙王责打。结尾引用此谚,讽刺兄弟二人“妄语”本性难改。
-
佛经《大智度论》
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佛经中提到:“蛇行本性好曲,若入竹筒则直,出筒还曲”,以蛇喻人,说明习性难移。
三、应用与延伸
- 语境:多用于批评或感叹某人顽固、恶习难改,或提醒勿对他人本性抱不切实际的期待。
- 相关谚语:
-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蛇钻竹洞,曲心还在”(《三宝太监西洋记》)。
四、权威来源
- 汉典、百度百科等权威词典均收录该词条,释义一致。
- 佛教经典与民间故事共同印证其文化渊源。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或历史用例,可参考《事林广记》原文或《大智度论》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奔牛尝膳陈达宸游赤心相待吃租冲破存档达要飞邻奉供扶持高卧东山规方骨节眼行市黄账胡搅昏昧僵踣交畴急泪踡蹐卡差空荒苦心积虑羸骖里试乱坟岗鸾舟路半论断毛鸦头妙工明徽柰子花捏沙成团齧膝佩紫怀黄裒合潜蛰人口迁移商龙善棍审行食不果腹素月田单偷巧穨鬟微点为非作歹蚊雷五龙限极先施小斛遐覃夏日卸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