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本 三国 魏 王肃 《圣证论》,其书已佚。 肃 撰《圣证论》,并伪造《孔子家语》等书作为论据。后因以“圣证”谓取证于圣人之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孔子 力翘门关,不以力闻,此圣证也。”
(2).指诗文传神入胜之句。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十九首’及《上山采蘼芜》等篇,止以一笔入圣证。”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七言絶句﹞至 刘梦得 ,而后宏放出於天然,於以扬扢性情,馺娑景物,无不宛尔成章,诚小诗之圣证矣。”
“圣证”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源于三国时期魏国学者王肃的《圣证论》。王肃在书中通过伪造《孔子家语》等文献作为论据,试图以孔子等圣人的言论佐证自己的观点。后世因此用“圣证”代指引用圣人之言作为权威依据。
例: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诫兵》中提到“孔子力翘门关,不以力闻”,以此作为“圣证”。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扩展了该词的用法,将“圣证”引申为诗文中意境深远、刻画入微的佳句。例如,他评价《古诗十九首》和《上山采蘼芜》等作品“一笔入圣证”,并称刘禹锡的七言绝句为“小诗之圣证”。
《圣证》是一个词汇,指的是人们在宗教、哲学或精神层面上得到的证明或认证。它代表着对于某种信仰或思想的深切体悟和验证。
《圣证》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土」和「示」两个部首,其中「土」代表着与地相关的概念,「示」表示神圣、宗教的含义。在汉字拆分方面,「土」的笔画数为3,「示」的笔画数为5。
《圣证》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佛教典籍中,后来也用于其他宗教和哲学文献中。在繁体字中,“圣”一词通常保持不变,而“证”这个字会根据文化习惯而有所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圣」字与现代写法没有太大的区别。而「证」字的古写称为「証」,在构造上稍微有些不同。
以下是几个关于《圣证》的例句:
与《圣证》相关的一些组词有:
与《圣证》意义相近的词有「证悟」、「开悟」和「领悟」。而与之相反的词可以是「怀疑」、「质疑」和「迷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