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戒恐惧。《左传·桓公二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汉 王充 《论衡·讥日》:“祸福自至,则述前之吉凶,以相戒惧。” 明 沉鲸 《双珠记·奏议颁赦》:“吉凶不能掩人耳目,朕心无任戒惧。”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一段描写,实在是我们做父亲的人应该震惊戒惧佩服的。”
戒惧是汉语中表示警惕与畏惧并存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强调在谨慎防备的同时保持敬畏心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戒”指警戒、防备,“惧”指恐惧、忧虑,二者结合后形成“戒惧”,多用于描述面对潜在风险或道德约束时的心理状态。
从词源角度分析,“戒”在甲骨文中象形为双手持戈,本义为防备武器伤害,后引申为行为约束(《汉语大字典》);“惧”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恐也”,指心理层面的不安。二者融合后,“戒惧”既包含外在行为的克制,也蕴含内在情感的克制,如《礼记·中庸》所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现代用法中,“戒惧”常见于警示性语境,例如:“面对权力需常怀戒惧之心”(《人民日报》语料库),凸显对规则或后果的敬畏。其近义词“警惕”侧重防备风险,而“戒惧”更强调心理层面的敬畏与行为约束的统一性。
在文化内涵上,儒家强调“戒惧”与修身关联,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将“戒惧”解释为“存天理之功夫”,体现道德自律的深层要求。这一概念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伦理学、管理学等领域,成为描述风险防范与道德自觉的关键词。
“戒惧”一词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深度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五个维度解析:
指警惕与畏惧并存的心理状态,既包含对外在风险的警觉(戒),也蕴含对内在道德失范的忧惧(惧)。如《左传》记载百官因礼制约束而“戒惧”,现代语境中常形容对规则或后果的敬畏心理。
最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记载礼制约束百官,后经王充《论衡》、沈鲸《双珠记》等文献传承,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亦用此词表达道德反思。
《礼记·中庸》提出“戒慎乎不睹,恐惧乎不闻”,揭示其本质是对隐性危机的预判性敬畏,与当代风险管理中的“预防原则”存在思想共鸣。
注:如需查看《传习录》原文解析或《左传》相关段落,可参考、3、4的原始出处。
芭篱壁听赤茀掇皮独秀峰放荡芳乐苑蜚集符篆梗碍梗断盥頮害灾号色皓衣合婚鹤翎浣雪画肆会话剑歌降恕降心极崇景观九环带积中拘拆谲宇酪肉梁甫两言李东阳理会霖雨挛卧眉头眼尾命觞欧击漰沛迫通扑酒乞藏青尖青瑶庆悦全开乳领试贡十史收悲淑俪束首松滋侯素隐行怪委策为他人做嫁衣裳文饬握命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