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本色的意思、本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本色的解释

(1) [natural color]∶物品没有经过染色的原来的颜色。古以青、黄、赤、白、黑等五色为正色,也称本色

(2) běnsè

(4) [prototype]∶本来面貌

书生本色

详细解释

(1).本来的颜色。《晋书·天文志中》:“凡五星有色,大小不同,各依其行而顺时应节……不失本色而应其四时者,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夫青生於蓝,絳生于蒨,虽踰本色,不能復化。”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緑者叶之本色。”

(2).本行,本业。《唐律·名例》:“犯徒者準无兼丁例,加杖还依本色。” 长孙无忌 疏议:“还依本色者,工乐还掌本业……给使散使,各送本所。”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退之 以文为诗, 子瞻 以诗为词,如教坊 雷大使 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 秦七 、 黄九 尔。”

(3).本来面目。 清 黄宗羲 《胡子藏院本序》:“诗降而为词,词降而为曲,非曲易於词,词易於诗也,其间各有本色,假借不得。”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至于性行,乃亦君子,例如 西湖 之游,虽全无会心,颇杀风景,而茫茫然大嚼而归,迂儒之本色固在。”

(4).谓质朴自然,不加矫饰。 郭沫若 《残春》四:“他说他喜欢 S姑娘 ,说她本色。”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二三:“要演乡村里的泥脚杆子,我看还是我们演的本色些。”

(5).自 唐 末至 明 清 原定征收的实物田赋称本色;如改征其他实物或货币,称折色。 唐 元稹 《当州两税地》:“臣今便於当州近城县纳粟,官为变碾,取本色脚钱。”《宋史·食货志上二》:“ 绍兴 十六年詔旨:绢三分折钱,七分本色;紬八分折钱,二分本色。”《明史·食货志五》:“所收税课,有本色,有折色。”《清史稿·穆宗纪一》:“ 江苏 等省新漕徵收本色解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本色"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核心含义,均强调事物或人未经修饰、最原始真实的状态:

  1. 物品的原始颜色或质地: 指物品本身天然的颜色,未经人工染色或加工处理所呈现的色彩或材质。例如未染色的布料、木材的天然纹理等。

    来源依据:该释义在权威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明确记载,定义为"物品原来的颜色(多指没有染过色的织物)" 。

  2. 人的本来面貌或特质: 指人的内在真实品质、性格、能力或气概,强调其自然、真实、不做作的一面。常用来形容人在特定情境下(尤其是关键时刻或困难面前)表现出的真实自我或固有品质。例如"英雄本色"、"书生本色"、"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等。

    来源依据:此引申义在《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中被收录,解释为"本来的面貌"、"本来面目",并广泛应用于描述人的真实品格或身份特征 。

"本色"的核心在于"本",即根本、原始、真实。无论是形容物品的天然属性,还是形容人的内在真实品质,都强调去除外在修饰、回归本质的特性。在形容人时,常带有褒义,指值得珍视或展现的真实自我。

网络扩展解释

“本色”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本义:物品的原始颜色

指物品未经染色或加工前的自然颜色,尤其用于描述织物。例如,古时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为“正色”,即本色。这一含义在《晋书》《文心雕龙》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如“绿者叶之本色”(清·李渔《闲情偶寄》)。

二、引申义:人或事物的本来面貌

  1. 人的特质:指个体或群体固有的品质或天性。例如“书生本色”形容读书人的质朴纯真,“英雄本色”强调人在危难中展现的真实品格。
  2. 艺术领域:如“本色演员”指演员基于自身特质塑造角色,而非刻意改变形象。

三、文学批评术语

明代“唐宋派”提出“直写胸臆”的创作主张,认为诗文应如“开口见喉咙”般真实自然,不加雕琢,称为“本色”。例如唐顺之强调“瑜瑕俱不容掩”的创作态度。



“本色”既指物理颜色(如未染色的布匹),也用于抽象表达(如人的本真状态),还在文学中特指质朴自然的创作风格。其核心内涵均围绕“未经修饰的真实性”展开。

别人正在浏览...

拜天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保官被幞愎戆充衍出群蹄徂两待优诞说颠毛种种點銅壺雕槁防勇凤池负旭更生诡贸含含鸿断忽辣辣简易焦蒿解甲倒戈浄鞭俊壮可新类别乐制临时施宜礼贽露花风絮眉图门扉目不给赏耐受力脑揪捻管佞柔攀折起末苒惹日落汝坟沈湘畲太君水沉碎剁焘载天地填临腿勤王使王质烂柯顽狡稳暖物状献费小干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