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窃鐘掩耳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喻自欺欺人。《晋书·宣帝纪》:“亦犹窃鐘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鋭意盗金,谓市中为莫覩。”《通志·总序》:“后世众手修书,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参见“ 掩耳盗鐘 ”。
见“ 窃钟掩耳 ”。
“窃钟掩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该成语最早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人偷钟时因钟太大无法搬走,便想砸碎它,但敲击时发出声响。他担心别人听到,于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了。后《晋书·宣帝纪》也引用此典故,比喻自欺欺人的行为。
“窃钟掩耳”通过生动的典故,揭示了自欺欺人的荒谬性,常用于讽刺那些试图掩盖真相却徒劳无功的行为。其核心与现代成语“掩耳盗铃”一致,但保留了更古朴的语言风格。
《窃钟掩耳》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偷了钟声却捂住耳朵,比喻掩盖真相,自欺欺人。
成语《窃钟掩耳》由三个汉字组成,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窃:窄部,7画
钟:金部,8画
掩:手部,11画
总计17画。
《窃钟掩耳》是出自《史记·楚世家》中的记载。文字繁体形式为「竊鐘掩耳」。
早期的中国文献中,有时会使用不同的汉字写法。关于《窃钟掩耳》,古代的写法有多种,如「竊鐘演耳」、「竊鐘隱耳」等。
他总是窃钟掩耳,不愿面对自己的错误。
政府高官利用权力窃钟掩耳,阻止了真相的曝光。
相关的词语或成语有:窃视、窃听、掩耳盗铃、掩耳偷铃。
类似意义的成语包括:目空一切、掩耳盗铃、视而不见。
相反意义的成语为:明目张胆、响彻云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