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哨鹿的意思、哨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哨鹿的解释

打猎时吹哨效鹿声引鹿。又因围场为哨鹿之所,后亦称围场为哨鹿。《清续文献通考·王礼十二》:“每岁白露后,鹿始出声而鸣。效其声呼之可至,谓之‘哨鹿’。国语曰‘木兰’。今以为围场之通称。”按,国语,指满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哨鹿释义

“哨鹿”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主要指中国古代,特别是清代满族统治者采用的一种模仿鹿鸣声以诱捕鹿群的狩猎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狩猎技术,更承载着丰富的满族文化传统和皇家礼仪色彩。

  1. 字义与核心含义:

    • 哨: 此处指一种特制的哨子或拟声工具,用于模仿鹿的叫声。其作用在于“引诱”或“召唤”。
    • 鹿: 指狩猎的对象——鹿。
    • 合义: “哨鹿”即指使用特制哨子模仿鹿鸣声来引诱鹿群靠近,以便猎人进行围捕的狩猎方法。这种方式利用了鹿群在特定季节(通常是秋季)的求偶习性,公鹿会回应模仿的母鹿叫声,母鹿会回应模仿的小鹿叫声,从而被诱入包围圈。
  2. 具体方法与过程: 哨鹿狩猎通常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需要多人协作:

    • 哨鹿人: 由技艺高超的猎人担任,他们能熟练使用木制或桦树皮制成的长哨(满语称为“木兰”或“穆喇库”),精准模仿不同鹿种(如公鹿、母鹿、幼鹿)在不同情境下的叫声。
    • 埋伏与围捕: 哨鹿人隐藏在林间,吹响鹿哨。其他猎人则埋伏在周围。当鹿群被哨声吸引靠近时,埋伏的猎人便进行围捕或射杀。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技巧和对鹿类习性的深入了解。
  3. 历史记载与文化背景: 哨鹿是满族及其先民在东北山林中长期实践的传统狩猎技艺。清代皇室尤其钟爱此道,将其发展成一种重要的皇家狩猎活动(“木兰秋狝”),并赋予了政治和军事演练的意义。

    • 文献佐证: 清代官方文献如《清实录》、《大清会典》等对此有详细记载。例如,《清史稿·礼志九》记载了“木兰秋狝”的仪制,其中哨鹿是核心环节之一。清代学者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也详细描述了哨鹿的方法和场景。
    • 地名印证: 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今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名称即直接来源于满语“哨鹿”(Muran)。据《热河志》记载:“国语谓哨鹿曰木兰,围场为哨鹿所,故以得名。” 这直接证明了“哨鹿”活动与“木兰”地名的紧密联系。
  4. 文化意义与遗产: 哨鹿不仅是高效的狩猎手段,更是满族森林文化和骑射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满族先民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利用自然声音的智慧。作为清代皇家盛典“木兰秋狝”的核心内容,哨鹿也具有展示国力、训练军队、联络蒙古等藩部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如今,“哨鹿”被视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清代历史、满族文化和古代狩猎技艺的重要课题。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哨鹿”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狩猎方法与围场名称

  1. 基本定义
    “哨鹿”是清代满汉文化融合的产物,指通过模仿鹿的叫声(用口哨或木制长哨)诱捕鹿群的狩猎方式。满语中称为“木兰”,后演变为围场的代称。

  2. 具体实施方法

    • 诱捕过程:猎人藏于密林,吹哨模拟雄鹿求偶声,吸引鹿群及其他野兽聚集。
    • 围猎仪式:士兵形成包围圈逐步缩小,由皇帝首射,随后贵族、士兵依次参与,形成大规模围猎活动。
  3. 围场的地理意义
    清代木兰围场(今河北承德一带)是“哨鹿”的主要场所,按地形划分为72个围猎区,成为皇家狩猎的象征。

二、成语引申义(存疑)

部分资料提到“哨鹿”作为成语,比喻“岗哨上的鹿角,提醒保持警惕”。但此解释未见于多数权威文献,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用法,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哨鹿”的核心含义与清代狩猎文化紧密相关,兼具方法、地点双重指代;成语用法则需谨慎考据。若需进一步了解围场分布或历史细节,可参考《清文献通考》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黯忖八辟迸激表臣鬓髭碧水逼索菠棱躔陛楚珪出入起居磁石丛泊倒掖气斗品队仗二驾薾然封杀佛手蕉覆盎负耒褐夫呼霜戛触郊干洁行疾雷酒失课敛可情人宽平狸头鹿顶旅宦马兜零买榜抹泪揉眼末涂粘附昵附扑握巧夕清尊让登省薄生戒省委石阁守根漱浣送迓太空图瓦卢线板儿香熏熏纤毫骁猛逍遥馆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