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诰的意思、垂诰的详细解释
垂诰的解释
垂示告诫。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恶者之事,可以戒俗者,愿闻垂誥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商 周 之世,则 仲虺 垂誥, 伊尹 敷训。”《北史·李彪传》:“祭无主则宗庙无所饗,冢嫡废则神器无所传。圣贤知其如此,故垂誥以为长世之法。”
词语分解
- 垂的解释 垂 í 东西一头挂下:垂杨柳。垂钓。垂直。垂线。垂手(a.表示容易;b.表示恭敬)。垂泪。垂髫(头发下垂,指儿童)。垂头丧气。 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垂爱。垂怜。垂询。 传下去
- 诰的解释 诰 (誥) à 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诫,勉励:自诰。诰诫。 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诰敕(官吏受封的文书)。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垂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垂示告诫,多用于描述帝王、圣贤或权威者向下传达训诫或命令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词义:指通过权威(如帝王、圣贤)向下发布告诫、训示或命令,强调自上而下的规范与教导。
- 拼音:chuí gào(注意“诰”读作gào,非shè)。
二、来源与用法
-
历史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行品》,文中提到“恶者之事,可以戒俗者,愿闻垂诰焉”,意为用负面事例警示世人。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也提到“仲虺垂诰,伊尹敷训”,指商周时期贤臣通过训诫辅佐君王。
-
权威性与应用场景
多用于政治、礼仪或道德教化领域。例如《北史·李彪传》中强调“垂诰以为长世之法”,即通过训示建立长久的治国法则。
三、常见误解辨析
- 错误解释:部分资料(如)将其释为“帝王任命或赏赐”,实为混淆了“诰”与“诏”的差异。“诰”侧重告诫,而“诏”更偏向任命或宣告。
- 读音注意:“诰”正确读音为gào,非shè,拼音错误可能导致词义误解。
四、近义词与延伸
- 近义词:垂训、诰诫、敕令。
- 现代引申:可类比为权威机构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或重要指示。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经典文献(如《抱朴子》《文心雕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垂诰(chuí gào)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指皇帝下诏临幸,并赐予荣誉或特权。下面是关于垂诰的一些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垂字的部首是工(gōng),诰字的部首是讠(yán)。垂字共有8个笔画,而诰字共有7个笔画。
来源:垂诰的含义源自古代中国帝王皇室的行为。帝王会亲自颁发诏书表彰功绩卓越的臣子或贵族,赐予他们特殊的荣誉和权力。
繁体:垂诰的繁体写法是「垂誥」。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垂诰的写法略有不同。垂字的古代写法为「墜」,诰字的古代写法为「誥」。
例句:皇帝垂诰,赐予他臣高官爵位。
组词:垂诰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垂诰之恩、垂诰令等。
近义词:近义词包括颁诰、赐诰、颁旨,它们都指皇帝下诏临幸并给予特权的行为。
反义词:垂诰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因为它与皇帝行为相关,无法找到一个直接相反的词语。
希望这些简要的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如需更多信息,请参阅相关字典或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