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讹的意思、南讹的详细解释
南讹的解释
(1).亦作“ 南为 ”、“ 南伪 ”、“ 南譌 ”。指夏时耕作及劝农等事。《书·尧典》:“申命 羲叔 ,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 孔 传:“讹,化也。掌夏之官,平叙南方化育之事……四时同之,亦举一隅。”《史记·五帝本纪》:“申命 羲叔 ,居 南交 。便程南为,敬致。” 司马贞 索隐:“春言东作,夏言南为,皆是耕作营为劝农之事。”《汉书·王莽传中》:“予之南巡,必躬载耨,每县则薅,以劝南伪。” 南朝 齐 谢朓 《雩祭歌》:“火景方中南譌秩,靡草云黄含桃实。”
(2).南方主夏属火, 炎帝 所司。因用以借称火神。 宋 王禹偁 《火星中而寒暑退赋》:“又若南讹赫怒,人失其所,焦砂烂石以何盛,轻箑纤絺而曷御。” 清 杨模 《闰六月初七夜月》:“南讹莫认火西流,顾兔高悬略似钩。”
词语分解
- 南的解释 南 á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 姓。 北 南 ā 〔南无( 北?)〕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
- 讹的解释 讹 (訛) é 错误:讹字。讹误(文字、记载错误)。讹谬。讹传(俷 )。以讹传讹。 敲诈,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迫索取财物或其他权利:讹诈。 谣言:讹言(a.诈伪的话,谣言;b.胡言乱语)。 感化,变化:
专业解析
"南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天文历法及季节变迁相关,主要源自上古文献。以下是基于权威典籍的详细解释:
一、本义:太阳南移的运行轨迹
- "南"指方位,"讹"(音 é)通"吪"或"为",意为"运行"、"移动"。
- 具体指代:指太阳在夏至之后,从北回归线开始向南移动的运行轨迹或现象。这标志着夏季的鼎盛时期(仲夏)及之后太阳开始南移的过程。
- 典籍依据:
- 《尚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 此处明确将"南讹"与观测太阳运行以确定夏季农事秩序("平秩")相关联。
- 《史记·五帝本纪》引用了《尧典》此句:"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讹,敬致。" 司马迁的引用确认了"南讹"在古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引申义:指代夏季或夏季的旺盛生机
- 由于"南讹"标志着盛夏时节太阳的特定运行状态,故常被用来借指夏季,尤其强调夏季万物繁茂、阳气旺盛的特征。
- 典籍与辞书依据:
- 《尔雅·释天》虽未直接收录"南讹",但后世注疏常引用《尧典》解释季节术语。
- 《康熙字典》在"讹"字条下引《书·尧典》"平秩南讹",并注:"讹,化也。夏时化育,南方为讹。" 此解点明了"南讹"与南方、夏时化育万物的联系。
- 《辞源》(修订本)解释"南讹"为:"指夏时化育万物。'讹'通'吪',动化之意。语出《书·尧典》'平秩南讹'。" 此释义强调了其"化育"的引申义。
三、现代理解与使用
- "南讹"是一个非常古老且专门化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对《尚书》、《史记》等上古经典的引用、注释或研究性文章中。
- 在现代汉语日常使用中已极其罕见,属于典型的历史词或书面语词。
- 其核心价值在于理解上古天文历法观念和典籍原意,体现了古人对太阳运行与季节农事关系的精密观察。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权威词典及文献资料,“南讹”一词有两种主要释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指夏时耕作劝农之事(古义)
源于《尚书·尧典》记载:“平秩南讹,敬致”,指古代帝王命官员督导南方农事,协调夏季耕作。此处“讹”通“譌”,意为“化育”,强调农事管理。
二、指南方谣言(现代引申义)
现代汉语中,“讹”指谣言,“南讹”字面指南方传来的不实消息,用于描述流言传播现象,如:“网络时代需警惕南讹扩散”。
补充说明:
- 古文献中“南讹”亦代指火神(因南方属火),如宋代王禹偁诗句中的用法。
- 两种释义的差异源于词义演变:古义侧重农事管理,现代引申为地域性谣传。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古籍引用多取古义,日常交流多取现代义。
别人正在浏览...
鞍马劳倦白话变形金刚长家朝听村耆躭心德邻斗食杜门絶客风尘外物覆海过悔过腊过任谷用和霭黑暗狱江蛰燋种锦簇花团机智刻害狂勃狂海亏除辽警临事流膏陆注猫食门房灭火器纳新吐故齵齿爬升评选本青罗青头秋豪之末渠水热水管鋭器散辞山风生全实迹石鳞收怜说七说八碎剐凌迟天祅土芋顽悖枉然顽游萎薾危惧文不加点楔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