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郊祀的儀制,于壇下掃地設祭。《禮記·禮器》:“有以下為貴者,至敬不壇,埽地而祭。” 孔穎達 疏:“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祭。此 周 法也。”《漢書·郊祀志下》:“臣聞郊饗帝之義,埽地而祭。”後以為簡易祭祀儀式。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二》:“埽地而盟曰:‘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世。’”《後漢書·張酺傳》:“ 顯節陵 埽地露祭,欲率天下以儉。”
(2).謂掃除淨盡。亦喻完全喪失。《漢書·魏豹田儋韓信傳贊》:“ 秦 滅六國,而上古遺烈埽地盡矣。”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一:“凡掠良家子姓,悉為賤隸,六畜資財,埽地而盡。” 明 焦竑 《焦氏筆乘·俗書之誤》:“至如‘暴’已從‘日’,又加‘日’而為‘曝’;‘然’已從‘火’,又加‘火’而為‘燃’……架屋疊牀,觸目皆是,而字學埽地矣。”
“埽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古代祭祀儀制
指在郊祀時于壇下掃地設祭的儀式,屬于周代禮制中的簡易祭祀形式。
二、比喻徹底清除或喪失
引申為将事物完全掃除或喪失殆盡。
注意:“埽”是“掃”的異體字,但“埽地”多用于特定語境(如禮制或文學比喻),與普通掃地含義不同。
埽地指的是将土地或地面打平整齊,使之平坦的行為或過程。
埽地的部首是土(⼟),共有10個筆畫。
埽地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埽”和“地”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埽”字表示平整、修整之意,“地”字表示地面或土地。
埽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埽地”。
在古時候,埽地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基本上仍然是由“埽”和“地”兩個字組合而成。
1. 農民們辛勤勞作,埽地種植,終于豐收了。
2. 這片廢棄的土地需要經過埽地才能重新利用。
埽平、重新埽地、埽修、廢地埽地、埽整
平整、修整、整平
凹地、崎岖、不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