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郊祀的儀制,于壇下掃地設祭。《禮記·禮器》:“有以下為貴者,至敬不壇,埽地而祭。” 孔穎達 疏:“初則燔柴於大壇,燔柴訖,於壇下掃地而設祭。此 周 法也。”《漢書·郊祀志下》:“臣聞郊饗帝之義,埽地而祭。”後以為簡易祭祀儀式。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二》:“埽地而盟曰:‘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世。’”《後漢書·張酺傳》:“ 顯節陵 埽地露祭,欲率天下以儉。”
(2).謂掃除淨盡。亦喻完全喪失。《漢書·魏豹田儋韓信傳贊》:“ 秦 滅六國,而上古遺烈埽地盡矣。”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一:“凡掠良家子姓,悉為賤隸,六畜資財,埽地而盡。” 明 焦竑 《焦氏筆乘·俗書之誤》:“至如‘暴’已從‘日’,又加‘日’而為‘曝’;‘然’已從‘火’,又加‘火’而為‘燃’……架屋疊牀,觸目皆是,而字學埽地矣。”
“埽地”為古代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與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單字釋義
複合詞義項
“埽地”在《宋史·河渠志》中特指“以埽工修築的河堤地基”,是水利工程的專業術語,例如:“凡伐岸為河,必先築埽地以固其基”(《河防通議》引宋代河工文獻)。該詞現代已罕用,僅存于曆史典籍及水利專業研究中。
詞義衍生
清代《治河方略》中擴展指“用埽料加固的防洪工程區域”,強調其功能屬性。當代學者王質彬在《黃河水利史研究》中亦沿用此解,佐證其技術内涵的延續性。
(文獻來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漢語大詞典》電子版;《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河防通議》水利古籍影印本)
“埽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古代祭祀儀制
指在郊祀時于壇下掃地設祭的儀式,屬于周代禮制中的簡易祭祀形式。
二、比喻徹底清除或喪失
引申為将事物完全掃除或喪失殆盡。
注意:“埽”是“掃”的異體字,但“埽地”多用于特定語境(如禮制或文學比喻),與普通掃地含義不同。
背本就末伯桃藏怒車殆馬煩醇郁翠籠代數遁命獨行虎遏私發甲放龍入海番陣朏然沸渭風月主佛戒功能顧姑鬼主鼓亂故物海市豪鸷恒河合生靜節襟靈救難船救時厲俗爵韋考伐課料匡敕樂不可言鍊乳烈酒林下風林邑溜勾子美阙苗條鳴鐘排調骈語欽罰虬獸奇中儒域三亭屍柩私贶鐵嘴鋼牙通導推尊僞滿慰問電五蘟閑廛校量